[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2761.0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0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育飞;薛花;叶俊斌;邓崇妍;邱昊;沈鹏宇;张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充电站 退役 电池 梯次 利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光储充电站中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的全年发电数据;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的全年发电数据,结合预设的n个日发电量极差阈值,以天为基本单位,将全年时间按日期进行运营周期划分,对应得到n种运营计划;分别计算n种运营计划对应的年度总储能溢量;选择最小年度总储能溢量值对应的运营计划,以确定最优日发电量极差阈值;根据最优日发电量极差阈值,确定对应运营计划中各运营周期应投入的退役动力电池组,以此在各运营周期分别控制退役动力电池组的投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避免退役动力电池组高额的拆解和重组成本,提高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动力电池也逐步迎来退役高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25.6万辆,截至2018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261万辆。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25GWh。从安全环保的角度来看,锂电池、铅酸电池分别为固体、危险废物,拆解不当可能引致触电甚至燃烧爆炸,废旧动力电池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和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通常,退役动力电池组仍保70%~80%的容量保持率,可梯次利用于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固定储能应用场景。中国专利CN103138019B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梯次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拆解废弃动力电池组;(2)将无外观损坏的电池单体进行性能检测;(3)修复可再用的电池单体;(4)对已修复的电池单体进行性能检测和筛选;(5)重组成电池组;(6)装配为新的动力电池组。该方法主要利用对退役电池进行拆解、筛选和重组,以实现梯次利用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退役动力电池的拆解和重组会消耗大量成本,此外,为实现梯次利用的目的,退役电池大多采用串并联组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加速退役电池的容量衰减,不利于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应用于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法,以解决退役电池拆解重组成本高、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应用于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当地历史运行数据或气象预测数据,获取光储充电站中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的全年发电数据,其中,全年发电数据具体为一年中每一天的日发电量;
S2、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的全年发电数据,结合预设的n个日发电量极差阈值,以天为基本单位,将全年时间按日期进行运营周期划分,多个运营周期构成一种运营计划,即:n个日发电量极差阈值对应得到n种运营计划,一种运营计划内包括多个运营周期;
S3、分别计算n种运营计划对应的年度总储能溢量,即得到n个年度总储能溢量值;
S4、选择最小年度总储能溢量值对应的运营计划,以得到该运营计划对应的日发电量极差阈值,即为最优日发电量极差阈值;
S5、根据最优日发电量极差阈值,确定对应运营计划中各运营周期应投入的退役动力电池组,即为光储充电站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控制方案,以此在各运营周期分别控制退役动力电池组的投切,从而实现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的全年发电数据具体为一年中每一天的日发电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日发电量极差阈值具体为:
ε=k·Rpv,k∈(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2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