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1876.8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5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丁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童 |
主分类号: | B23Q7/00 | 分类号: | B23Q7/00;B23Q5/22;B23Q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3002 安徽省马鞍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型 卡车 套管 锻件 自动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包括有滚子链送料机构、固定模块、轨道式移料模块、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对正模块、切割机构、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固定模块有多个,多个固定模块均安装于滚子链送料机构的工作端,轨道式移料模块横跨滚子链送料机构,轨道式移料模块有两个工作端,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分别安装于轨道式移料模块的两个工作端,对正模块安装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工作端,切割机构安装于第二升降机构的工作端,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位于滚子链送料机构的两侧,该技术方案可以集上料、下料、固定和切割与一体,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
背景技术
锻件是指通过对金属坯料进行锻造变形而得到的工件或毛坯。利用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形变形,可改变其机械性能。锻件按坯料在加工时的温度,可分为冷锻温锻和热锻。冷锻一般是在室温下加工,热锻是在高于金属坯料的再结晶温度下加工;锻件热处理按其热处理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两组,通过锻造可消除金属的疏松、孔洞,使锻件的机械性能得以提高。
中国专利:CN201110194169.1 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制造工艺,通过首先将方钢用带锯从毛坯的中间轴向对称面锯出一宽度为2mm的,深度为160mm的锯缝;然后对整个毛坯采用中频感应加热后拔长杆部至Φ90mm,利用劈刀在锯缝位置劈开叉形,再将叉形的两侧相对轴线反向弯曲,得到两枝半管结构;最后在锤或压力机上模锻,经冲孔切边并对两枝半管结构进行整形后得到合格套管叉。
此专利中的第一步工序是确定叉形部分体积,将方钢用带锯从毛坯的中间轴向对称面 锯出一宽度为2mm,深度为160mm的锯缝,但是目前还没有用于工序相匹配的自动加工设备,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可以集上料、下料、固定和切割与一体,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该技术方案可以集上料、下料、固定和切割与一体,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重型卡车套管叉锻件自动锯切设备,包括有滚子链送料机构、固定模块、轨道式移料模块、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对正模块、切割机构、 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
固定模块有多个,多个固定模块均安装于滚子链送料机构的工作端,轨道式移料模块横跨滚子链送料机构,轨道式移料模块有两个工作端,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分别安装于轨道式移料模块的两个工作端,对正模块安装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工作端,切割机构安装于第二升降机构的工作端,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位于滚子链送料机构的两侧,并且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对向设置;
对正模块包括有异形板、第一接触传感器和第二接触传感器,第一接触传感器和第二接触传感器均安装于异形板,异形板安装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工作端。
优选的,滚子链送料机构包括有链轮机架、第一轮动组件、第二轮动组件、链轮驱动机构和张紧组件,第一轮动组件安装于链轮机架上,并且链轮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一轮动组件的受力端连接,第二轮动组件通过张紧组件安装于链轮机架上,并第一轮动组件和第二轮动组件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轮动组件包括有转动杆和第一齿轮,转动杆可转动安装于链轮机架上,第一齿轮分别安装于转动杆的两端,链轮驱动机构包括有伺服电机和联轴器,伺服电机安装于链轮机架上,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动杆连接。
优选的,第二轮动组件由两个第二齿轮组成,并且两个第二齿轮分别通过张紧机构安装于链轮机架上,张紧机构包括有固定板、滑动杆和连接板,第二齿轮可转动安装于固定板上,连接板固定安装于连接板上,固定板通过滑动杆与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童,未经丁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18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