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01392.5 | 申请日: | 2020-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2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 发明(设计)人: | 高敏;方彦彦;赵金玲;云凤玲;庄卫东;刘施阳;栗敬敬;沈雪玲;唐玲;张杭;暴新建;张潇华;闫坤;高哲峰;张莹;王琳;张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78 | 分类号: | G01R31/378;G01R31/387;G01R31/3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郑朝然 |
| 地址: | 101407 北京市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可逆 消耗量 评价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待测电池进行恒流限压充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充电状态达该电压下饱和;
按预设时间间隔,反复对充电后的所述待测电池进行恒流放电,包括:以第一放电电流对所述待测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电压达到第一放电电压阈值;在预设时间间隔后,减小所述第一放电电流后,再次对所述待测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电压再次达到所述第一放电电压阈值;迭代执行上一步骤,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次数或者所述待测电池的电压在预设时间间隔后电压变化小于5mV为止;
对放电后的所述待测电池进行拆解,获取双面涂覆的正极极片;
将所述双面涂覆的正极极片处理成单面涂覆的正极极片之后,与锂金属片组装成半电池;
对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限压充电,直至所述半电池的充电状态达该电压下饱和之后,获取所述半电池的充电容量;
对充电后的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放电,并获取所述半电池的放电容量;
根据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放电容量,确定所述待测电池的可逆锂消耗量,其计算方法为:
mLi=[(MLi×(Q1st-Discharge-Q1st-charge)/F)/Shalf]×Scell
其中,Q1st-Discharge为半电池的放电容量;Q1st-charge为半电池的充电容量;MLi为锂的摩尔质量;F为法拉第常数;Scell为待测电池中正极极片的涂覆面积;Shalf为半电池中正极极片的涂覆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测电池进行恒流限压充电,包括:
以第一充电电流对所述待测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电压为第一饱和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以第一充电电流对待测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电压为第一饱和电压之后,还包括:
以所述第一饱和电压对待测电池进行恒压限流充电,直至所述待测电池的电流为第一饱和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限压充电,直至所述半电池的充电状态饱和之后,获取所述半电池的充电容量,包括:
以第二充电电流对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至所述半电池的电压为第二饱和电压之后,继续在第二饱和电压下进行限流充电,直至所述半电池的电流达到第二饱和电流后,获取所述充电容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可逆锂消耗量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充电后的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放电,并获取所述半电池的放电容量,包括:
以第二放电电流对所述半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所述半电池的电压达到第二放电电压阈值之后,获取所述放电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139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纸板预印生产线
- 下一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