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栽培平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0214.0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6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林群英;邓春英;吴亮亮;侯北伟;杨彝华;孙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20 | 分类号: | A01G18/20;A01G18/00;A01G18/40;A01G18/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虫草 马尾松 木屑 培养基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栽培平姑的方法。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平菇菌种培养;菌包制作与灭菌,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配方为:蛹虫草菌糠10‑20%,马尾松木屑40‑50%,玉米芯10‑20%,辅料10‑20%,含水量60‑70%;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获得较好生物转化率。本发明解决了马尾松木屑基质化的问题,实现了蛹虫草菌糠再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栽培平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森林面积达2.08亿公顷,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6933万公顷,规模居世界首位,其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占6.08%。因修枝和木材加工等而产生的马尾松木屑数量巨大,如不能有效利用,将对环境保护构成巨大压力,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木屑一直是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如果能将马尾松木屑成功用于食用菌栽培产业,实现其基质化,不仅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还能变废为宝,提升马尾松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马尾松木屑用于食用菌栽培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其含有挥发性物质,这些成分对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物理方法或生物技术进行前处理降解有害物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也有不少食药用菌种类生长的基质就是松杉树,如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la)、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和茯苓(Poria cocos)等。这为寻找可以马尾松木屑为基质的食用菌种类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已有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香菇(Lentinus edodes)和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多种食用菌可以在含有一定量松杉木屑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李宗文(1982)和肖志强(1995)均尝试用不经堆积处理的马尾松木屑栽培平菇(Pleurotus sp),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新兴的食用菌种类,已经被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接受,并开始受到追捧。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5年蛹虫草全国产量增长高达400%,而2016年的产量受市场影响而略有下降,2017和2018年连续增长。随着蛹虫草子实体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产生大量的菌糠。由于蛹虫草的栽培基质主要是大米和小麦等谷物,是一类十分特别的食用菌菌糠,其利用价值十分高。已有专利报道将蛹虫草菌糠用于杏鲍菇的栽培(蛹虫草及金针菇菌糠栽培杏鲍菇的方法.专利号:201610078567.X)。而利用蛹虫草菌糠改善马尾松木屑的使用效果,使其能满足平菇的生长的研究及应用均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栽培平姑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1)平菇菌种
可在食用菌菌种厂家或科研机构购买商业生产用各级菌种。菌种的菌龄在30 d-35 d,菌丝满袋后3 d-7 d,及时接种。菌种质量要求符合NY/G 528的规定。菌种管理按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
(2)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配方
蛹虫草菌糠10-20%,马尾松木屑40-50%,玉米芯10-20%,辅料10-20%,含水量60-70%。
(3)菌包制作与灭菌
蛹虫草菌糠粉碎后,过5目筛,与马尾松木屑等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拌匀,用石灰调节pH值至5.5-7.5,将混合培养料装袋,用23×45×0.004㎝聚乙烯塑料袋进行装料,然后送入灭菌炉进行常压灭菌料温达到100℃保持15小时;或高压灭菌,126℃保持3小时。
(4)接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02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