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狭窄空间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5927.8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4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孔飞;于金宁;刘波;武珊珊;张昌运;赵盛;孙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国家石化项目风险评估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9/18 | 分类号: | B65G69/18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1000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狭窄 空间 高速 卸料 高效 除尘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狭窄空间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设备,包括除尘设备框架、投料口筒体、下吸尘孔板、一次均流板、二次均流板和排尘口;所述除尘设备框架呈箱式结构,顶面设有下吸尘孔板,顶面与底面间设有一次、二次均流板,二次均流板下方框架立面设有排尘口;所述投料口筒体位于除尘设备框架中心,两端开口,顶端嵌于下吸尘孔板内,底端与反应釜下料口相连,侧面与除尘设备框架立面围成集尘腔,筒体经投料口筒体穿孔穿过一次、二次均流板。本发明还提出了用于狭窄空间吨包、小包装粉状物料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方法,为狭窄空间卸料过程的高效除尘提供了依据。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设备难应用于狭窄空间的不足,有效消除了卸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状物料卸料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狭窄空间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大型反应釜和料斗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多种规格包装的粉状物料,同一投料口既要满足投入吨包规格的粉状物料,也要满足投入25kg-50kg的小包装粉状物料,且投料量巨大。
目前大型反应釜和料斗的粉状物料投料速度一般为120th,而现有除尘投料技术方法投料速度仅为40th-60th,远不能满足高速投料过程中的除尘要求;同时,在狭窄厂房内无法开展自动化的投料,目前主要使用密闭破袋装置,通过在箱体外加装有动力的除尘滤芯收集扬尘,在密封箱体内,使用旋转刀头、伸缩刀头等机械破坏方式或密封手套操作解套等手动方式进行卸料,通过螺旋、管链等方式将物料输送至反应釜和料斗。
但是,密闭破袋装置占地较大,要求离地高度较高,难以适用于狭小厂房;其次密闭破袋装置下料口狭小,物料输送过程使用的螺旋、管链输送量较小,严重影响卸料速度及生产效率,特别是含有塑料内袋的吨包卸料过程中,经常出现塑料内袋与外袋之间没有任何联结与固定,塑料内袋受物料拉扯,下滑堵住卸料口,严重影响卸料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难以适用于狭窄空间进行高效除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狭窄空间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狭窄空间高速卸料的高效除尘设备,包括除尘设备框架1、投料口筒体2;
所述除尘设备框架1呈箱式结构,框架顶面11设置有用于吸入逸散粉尘的下吸尘孔板3,框架顶面11与框架底面13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一次均流板4、二次均流板5,一次均流板4、二次均流板5中心设置有投料口筒体穿孔21,二次均流板5下方框架立面12设置有外接除尘设备的排尘口6;
所述投料口筒体2位于除尘设备框架1中心,投料口筒体2两端开口,顶端位于框架顶面11嵌于下吸尘孔板3内,底端位于框架底面13与反应釜下料口相连,筒体壁与除尘设备框架立面12之间为用于收集逸散粉尘集尘腔,投料口筒体2经投料口筒体穿孔21依次穿过一次均流板4、二次均流板5。
优选地,所述下吸尘孔板3上设置有吸尘孔31。
优选地,所述一次均流板4设置有用于均流的一次均流孔41。
优选地,所述二次均流板5设置有用于均流的二次均流孔51。
优选地,所述一次均流板4、二次均流板5尺寸与框架顶面11尺寸相匹配,与除尘设备框架1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投料口筒体2与除尘设备框架1、一次均流板4、二次均流板5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投料口筒体穿孔21尺寸与投料口筒体2尺寸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一次均流孔41在一次均流板4上成阵列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二次均流孔51围绕投料口筒体穿孔21等间距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国家石化项目风险评估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国家石化项目风险评估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59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