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4628.2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2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赵煜;杨玺;黄孟阳;张国莹;贾开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8;B01D53/62;B01D53/00;C01D7/07;C01B32/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处理 方法 | ||
1.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反应材料的准备,准备用于处理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的反映材料,并准备相应的反应容器,将不同的反应材料放入到不同的反应容器之中,反应容器按照一定的顺序相连接;
S2、收集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在步骤S1完成后,利用收集装置对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进行收集,并利用引导结构将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引导到脱硫脱销装置内;
S3、对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废气被引导到脱硫脱硝装置内部之后,脱硫脱硝装置中的处理剂对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进行处理,去除掉废气中的含氮、含硫物质;
S4、对废气进行第一次氧化处理,在步骤S3完成后,将经过脱硫脱硝后的气体导入到氧化装置中,氧化装置对此时的气体进行第一次氧化处理,使得气体中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
S5、对废气进行第二次氧化处理,在步骤S4完成后,对经过第一次氧化处理的气体进行第二次氧化处理,使得气体中剩余的一氧化碳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等到反应后的气体;
S6、降温处理,将步骤S5完成后所得的气体导入到冷却装置中,利用冷却装置对该气体进行降温处理,使得气体温度下降到常温状态;
S7、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步骤S6完成后,将降温处理后的废气导入到反应罐中,利用反应罐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二氧化碳的去除工作,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氢钠、水以及达到排放标准的反应气体;
S8、排除反应气体,在步骤S7完成后,将反应后生成的可排放气体排出,同时将剩下的液体导入到处理装置中;
S9、对废水进行处理,对步骤S6得到的液体进行处理,向处理装置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液体中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导入到后处理装置中进行处理,将碳酸钠和水的混合液体导入到沉淀池中;
S10、析出沉淀,对步骤S9中得到的混合液体进行析出沉淀,得到水和碳酸钠晶体;
S11、回收沉淀物,在步骤S10完成后,将水排放到相应装置中,对沉淀的碳酸钠晶体进行回收;
S12、完成处理,在步骤S11完成后,整个反应过程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反应材料包括脱硫脱硝材料、氢氧化钠水溶液、铜锰氧化物催化剂、Pd-活性炭催化剂,反应容器包括脱硫脱硝装置、氧化装置、降温装置、反应罐以及沉淀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利用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对废气进行第一次氧化处理,将废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从而达到降低一氧化碳的目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利用Pd-活性炭催化剂对废气进行第二次氧化处理,将第一氧化处理后的气体中残余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使得经过处理后的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全部氧化成二氧化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进行降温处理,降温时间为3-5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中生成的反应物中,碳酸钠溶于水,碳酸氢钠部分溶于水中,反应气体符合排放标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9中,将步骤S7中生成的少量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将氧气直接排除,碳酸钠结晶进行回收利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降低含有碳酸钠的的温度,使得碳酸钠在水中析出,得到碳酸钠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对碳酸钠晶体进行回收利用,碳酸钠可用于化工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46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在线分类的花生破壳装置
- 下一篇:口罩成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