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57066.9 | 申请日: | 202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5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郭勇;卢晓锋;李亦婧;王立成;王旭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5C7/02 | 分类号: | C25C7/02;C25C1/08 |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长 镍扣用 阴极 电解 极板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防水压敏胶涂覆在导电基板上,在室温下放置10~60分钟;将不锈钢金属箔粘贴在导电基板的两面,即为导电模板;或用1~2毫米厚的不锈钢金属冷轧板、TC4钛合金板直接剪裁制得导电模板;(2)将导电模板表面用水和乙醇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灰尘及油污;(3)在涂覆压敏防水胶的有机绝缘膜上制孔;(4)将制孔的绝缘膜在粘贴在导电模板的两侧;(5)将铜材质导电耳固定在导电模板上,制成镍扣电解用阴极极板。本发明制备的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可连续多次使用,镍扣易剥离,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长镍扣的阴极点解极板的制备方法,属于镍电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镍扣是镍的高附加值延伸产品,科技含量高,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国防科技、精细化电镀行业。镍扣是精密电镀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同电解镍块相比,具有活性好、溶解速度快、残极率低、不易产生搭桥现象等优点。随着我国电镀工业的迅速发展,镍扣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目前镍扣生长极板为导电桩、丝网印刷和覆膜等不同形式,都是将绝缘材料覆于金属阴极材料表面,在电解液接触的导电孔上生长镍扣。这些极板制备形式生产镍扣各有优缺点。金属导电表面使用一定周期会变粗糙,致使镍扣与极板结合紧密会造成镍扣不易剥离;绝缘层使用一定时间出现漏电点,这些因素要求定期对极板进行修复,使生产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镍扣生产与极板表面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镍扣易剥离、能连续多次使用的镍扣生长用阴极极板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导电模板的制备:将防水压敏胶涂覆在导电极板上上,在室温下放置10~60分钟;将不锈钢金属箔在0.1~1兆帕的压力下粘贴在导电极板的两侧面,即为导电模板;或用1~2毫米厚的不锈钢金属冷轧板、TC4钛合金板直接剪裁制得导电模板。其中,导电极板为玻璃钢板、环氧树脂板或酚醛树脂板;不锈钢金属箔的厚度为0.05~0.08毫米;
(2)将导电模板表面用水和乙醇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灰尘及油污;
(3)在涂覆压敏防水胶的有机绝缘膜上制孔。其中有机绝缘膜为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氨基甲酸酯(PU);有机绝缘膜厚度为0.02~0.2毫米。制孔的直径为10~15毫米,孔的中心距为20~30毫米;孔与孔交错排列;
(4)将制孔的绝缘膜在0.1~1兆帕的压力下粘附在导电模板的两侧;
(5)将铜材质导电耳固定在导电模板上,制成镍扣电解用阴极极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制备的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具有以下优势:
1、由于导电模板与绝缘膜均为平整且光滑的表面,因此镍扣易剥离;
2、由于防水压敏胶优异的粘性使镍扣极板表层的绝缘膜与内层的导电模板紧密的粘合,镍扣剥离时不会使极板受到破坏,可以连续多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镍扣电解用阴极极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镍扣电解用阴极极板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极板表面的导电孔,2-极板表面的绝缘部分,3-导电用铜耳,4-导电膜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生长镍扣用阴极电解极板的制备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将防水压敏胶涂覆在玻璃钢板的两侧面,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将厚0.05毫米的不锈钢金属箔在0.1兆帕的压力下粘合在玻璃钢板的两侧面,制成导电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70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建筑材料加工的票据夹
- 下一篇:一种基于弹热效应的冷热联供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