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6004.X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5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于亮亮;王晓光;蓝阔;张玉梅;顾国忠;李敬含;刘兴周;王琳;康武江;孙转;秦飞;林雪;时林春;赵淑琴;仇劲涛;白鲁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N3/04;G06N3/08;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周永君;王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泥岩 累加 厚度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区域的完钻井录井岩性数据,获得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根据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和所述目标区域的层位解释,获得目标区域的岩性初始化模型;根据目标区域的岩性初始化模型和地震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目标区域的径向基函数反演体;根据目标区域的径向基函数反演体以及泥岩层段对应的反演体数值范围,获得目标区域的泥岩岩性体;根据目标区域的泥岩岩性体,获得目标区域的层间泥岩累加厚度。所述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及装置,提高了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确定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常规碎屑岩储层中,泥岩作为油气成藏理论中被广泛认可的烃源岩,其厚度往往是用于判断烃源岩发育规模和判别油气成藏能力的重要指标。
现有技术中,针对泥岩发育情况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基于完钻井录井岩性揭露的泥岩累积厚度,对泥岩顶和底界深度进行统计,作差求单层厚度并累加求和,以此为基础进行手工勾勒或计算机插值,获取泥岩累加厚度平面图。但该方法效率较低,且其预测结果准确性在完钻井井点位置较高,欠钻井区域泥岩预测厚度往往不真实。(2)基于类别样本或物性样本的有监督属性模式识别(BP、SPR和自适应增强聚类等方法),近年来被广泛推广应用于岩相的识别与厚度预测研究之中。它通过样本点内设置的属性值对人工挑选的认为能够反映泥岩厚度的属性进行模式识别,通过Fisher线性分类法、K近邻分类法、模糊C均值、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等算法,将属性体内或平面属性范围内属性值与样本集内设置的定性或定量属性值建立联系,得到模式识别结果。由于模式识别的最终效果建立在属性优选结果之上,其结果也受限于属性本身是否能够准确表征岩性厚度。而本质上,属性是对地震资料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等属性的数学运算,若能够完全表征泥岩分布或完全符合地质规律,则无需属性选择和模式识别。(3)基于地震反演的岩性预测和厚度求取方法。单纯的反演应用,其运算结果往往具有多解性。地震资料所包含的调谐效应、地震能量不均衡等因素常引发反演假象,而基于反演结果开展的岩性解释工作亦存在一定难度,受岩性横向边界位置的交叉、粘联和纵向顶底界位置的叠置、混搅等现象干扰,往往不能正确追踪沿层顶底界面,因此难以正确刻画泥岩。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以提高泥岩累加厚度确定的准确性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及装置。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方法,包括:
根据目标区域的完钻井录井岩性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和所述目标区域的层位解释,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岩性初始化模型;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的层位解释是预先获得的;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岩性初始化模型和地震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反演,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径向基函数反演体;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径向基函数反演体以及泥岩层段对应的反演体数值范围,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泥岩岩性体;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泥岩岩性体,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层间泥岩累加厚度。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确定层间泥岩累加厚度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区域的完钻井录井岩性数据,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完钻井的岩性方波化曲线和所述目标区域的层位解释,获得所述目标区域的岩性初始化模型;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的层位解释是预先获得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60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