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5012.2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6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胡乐庭;陈德霞;王强;宗旻珏;王东;吴启程;刘光伟;朱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8 | 分类号: | E04G23/08;E04G23/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向亚兰 |
地址: | 215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区内 既有 基础 建筑 拆除 以及 复建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该方法通过采取对既有建筑的分层动态拆除;基坑加固或换填,提高土体强度,减小土体的隆起变形;分块分层开挖,缩小卸载面积,避免大面积卸荷;限时施工,利用基坑时空效应,减小开挖基坑暴露时间;采取堆载反压措施,使反压与卸载相同,减小卸载影响等工艺和措施,来保证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的既有建筑的拆除和复建过程对轨道交通隧道结构产生的风险几乎为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涉及在轨道交通隧道上方,地表之上或之下的既有浅基础建筑的拆除、新建或改建,具体涉及一种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向,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发展能级,成为一个大城市发展的内核。而每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都出台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条例》。而条例的第三章提出的就是关于“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区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控制保护的范围,分为控制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根据线路实际情况又可分为控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地铁、轻轨在建和建成线路的控制保护区范围一般规定为:
(1)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其中过湖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一百米内;
(2)地面和高架车站、地面和高架线路结构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
(3)出入口、通风亭、冷却塔、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主变电所等建(构)筑物结构外边线外侧十米内。
地铁、轻轨的特别保护区范围一般规定为:
(1)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米内,其中过湖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
(2)地面车站和地面线路路堤或者路堑外边线外侧三米内;
(3)高架车站和高架线路结构外边线外侧三米内;
(4)出入口、通风亭、冷却塔、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主变电所等建(构)筑物结构外边线外侧五米内。
《条例》对控制保护区或特保区内建设活动的规定:
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市容市政(城管)、水利(水务)、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对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或作业活动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前,应当书面征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的意见,轨道交通经营单位应当在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书面答复。其中“对建(构)筑物进行改建、扩建并依法取得规划、建设许可的建设项目”就列入控制内容。
目前,随着轨道交通在城市地下的不断延伸,其经过的地下及地上周边环境及荷载的变化都将对其安全运营产生影响。在轨道交通隧道上方,地表之上或之下的建筑物的拆除、新建或改建不可避免。以往研究较多的是轨交盾构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的影响和保护,而对如何减少在已运营的轨道交通隧道上方建筑物拆除卸载及复建施工加载对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结构的影响方面少有涉及。
由于原有建筑物拆除和复建施工将引起盾构隧道上方大面积卸载和加载,极易导致盾构隧道反复隆沉变形,例如易导致交通隧道先上浮后下沉两次扰动影响,进而造成盾构隧道开裂、渗水等,危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在已运营的轨道交通隧道上方建筑物拆除卸载及复建施工加载对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结构的影响,确保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拆除原有上部结构:在拆除过程中,保持轨交盾构区间上方载荷不变,实施既有建筑的分层拆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50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