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5012.2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6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胡乐庭;陈德霞;王强;宗旻珏;王东;吴启程;刘光伟;朱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8 | 分类号: | E04G23/08;E04G23/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向亚兰 |
地址: | 215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区内 既有 基础 建筑 拆除 以及 复建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拆除原有上部结构:在拆除过程中,保持轨交盾构区间上方载荷不变,实施既有建筑的分层拆除;
(2)拆除原有基础并开挖基础土方:将既有建筑的原有基础进行分区分块,在每一区块施工时,保持土方开挖与垫层施工时载荷的卸载与配重均衡,并在每天的轨道交通停运期间进行;
(3)浇筑基础及施加上部载荷:所述浇筑基础的步骤包括:钢筋加工、钢筋绑扎、钢板止水带焊接、吊模、底板混凝土浇筑,并控制在轨道交通每天停运期间完成结构底板与原有土方的置换,其中采用能够分散施加在轨交隧道上压力的整块筏板基础,并控制复建加载的载荷与步骤(2)原有基础开挖卸载的荷载的差值小于20KN/m2;且控制上部结构施工与装饰阶段施加的载荷匀速均衡递增或递减;
其中,在步骤(1)-(3)中,每一步均包含在施工过程中对轨道交通结构变形量的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采用无震动机械或无震动切割的方法对原有上部结构进行拆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拆除作业时,拆除的碎块均匀的铺放在施工楼层上,再利用溜槽的方法,将均匀铺设在楼层上的拆除碎块利用溜槽运至下一层楼板上,同时注意将由上层转移下来碎块均匀铺放在下层楼板上,以此类推,直至安全的拆除到地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垫层施工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吊装就位,然后进行热熔型或自粘型防水卷材铺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控制每一个所述的区块的面积为50-70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3)中,所述拆除原有基础并开挖基础土方、所述浇筑基础的操作步骤均遵循离轨道先远后近的方式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中,控制施工引起的轨道交通结构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中,控制施工引起的隧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R≥15000m,相对弯曲≤1/25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监测中,监测周期为施工前一月开始测定初始值,直至施工完成1月之后且结构变形稳定,定义所述变形稳定的标准为最后20天平均速率不大于0.01mm/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交保护区内既有基础建筑的拆除以及复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进行步骤(1)之前对地基进行加固和/或设置基坑围护结构的步骤;和/或,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进行步骤(1)之前基于MIDAS/GTS NX岩土隧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的原结构拆除及复建的三维动态模型,对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保原结构拆除及复建后的变形量不高于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501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