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参量重构的电机输出扭矩估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2302.1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2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黄银国;李潇;聂晶晶;郑叶龙;赵美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23/14 | 分类号: | H02P23/14;H02P27/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参量 电机 输出 扭矩 估算 方法 | ||
一种基于电参量重构的电机输出扭矩估算方法,包括分别通过直流电压传感器和直流电流传感器采集与电机相连的三相整流‑逆变系统直流母线上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通过电动机的矢量控制产生PWM信号来控制逆变器三相桥臂的开关状态,跟据三相桥臂开关状态重构出三相整流‑逆变系统输出端三相交流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根据重构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三相逆变系统的有功功率计算,再通过重构出的有功功率和电动机的转速来进行电动机扭矩的计算。本发明通过交流侧重构来得到三相电压电流,避免了使用多个交流传感器,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减小了系统误差,且适合集成化,简单易行,可以应用到工业现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输出扭矩。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参量重构的电机输出扭矩估算方法。
背景技术
负载模拟试验系统,是对实际负载进行动力学模拟的系统,其中电动式负载模拟试验系统其具有能量体积比大、可能量回馈、动态响应快及可靠性高等优点,且该试验平台具有通用性,其控制策略可以应用于任何目标的负载模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电动式负载模拟试验系统利用电动机作为机械能与电能间能量交换的器件。以扭矩的表现形式对目标设备进行加载,继而实现对实际负载的模拟,其实质是一种扭矩伺服控制系统。在负载模拟试验系统中,对电动机扭矩的处理与控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目前,电机扭矩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矩控制方式,另一种是传统矢量控制方式。在直接转矩控制中,由于扭矩计算值与扭矩指令的差值将直接参与指令的形成,可见,准确计算扭矩值是实现其良好控制的基本要求。在传统矢量控制中,虽然扭矩的计算值不参与控制算法,但为了改善扭矩脉动现象,可以将扭矩的计算值反馈回来,根据其与扭矩指令的差值对后续的电流指令进行补偿,从而形成扭矩的闭环控制,因此,对电机扭矩的实时估计是十分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系统复杂度,减小系统误差的基于电参量重构的电机输出扭矩估算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电参量重构的电机输出扭矩估算方法,包括分别通过直流电压传感器和直流电流传感器采集与电机相连的三相整流-逆变系统直流母线上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通过电动机的矢量控制产生PWM信号来控制逆变器三相桥臂的开关状态,跟据三相桥臂开关状态重构出三相整流-逆变系统输出端三相交流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根据重构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进行三相逆变系统的有功功率计算,再通过重构出的有功功率和电动机的转速来进行电动机扭矩的计算。
所述的跟据三相桥臂开关状态重构出三相整流-逆变系统输出端三相交流电压信号,是根据如下公式:
其中,T1、T2、T3分别表示一个周期Ts内上半桥三个功率管给定的瞬时相电压占空比;Vd表示直流母线上的电压;Uan、Ubn、Ucn分别表示重构出的A相、B相、C相电压。
所述的跟据三相桥臂开关状态重构出三相整流-逆变系统输出端三相交流电流信号,是根据在逆变器三相桥臂的不同开关状态下,逆变器直流侧电流与交流侧电流的对应关系得到:
(1)桥臂开关状态为100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A相电流+ia;桥臂开关状态为101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B相电流(-ib);桥臂开关状态为001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C相电流(+ic);桥臂开关状态为011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A相电流(-ia);桥臂开关状态为010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B相电流(+ib);桥臂开关状态为110时,直流母线电流对应-C相电流(-ic);桥臂开关状态为000和111时,直流母线电流不对应任何相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23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脸检测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在线课堂互动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