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航向偏转舵面角度测量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1586.6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3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强;刘瑞;张潇文;孙羽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F5/60 | 分类号: | B64F5/60;G01B5/2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003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航向 偏转 角度 测量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飞机航向偏转舵面角度测量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机械技术测量领域。包括零位调节螺钉、水平指示器、弧形角度尺盘、角度尺固定支架、橡胶垫、固定支臂、支臂锁紧螺栓、纵向调节支臂、支臂调节螺栓、指针固定支座、万向连杆、万向锁紧装置、镭射灯束装置、球形连接螺栓和锁紧螺栓。本发明采用柔性支臂调节指针和万向尺盘测量机构共同构成飞机航向操纵舵面偏转角度测量工装,该工装从操作流程、尺盘的装夹、指针的投射方式等角度入手,以光束投射来代替人眼直视的新颖设计,大大解决了以往人为因素和测量设备本身缺陷所造成的测量数据准确率低,操作过程难度大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测量领域,涉及的是在飞机操纵系统航向舵面偏转角的测量过程中,用万向角度尺支架和镭射灯束装置来代替以往的纯机械测量,不仅可以实现精准测量,而且还在降低测量难度的基础上,严格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测量工作的高效性。
背景技术
在飞机操纵系统调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操纵系统各个方向输入机构的偏转角度和行程进行精准的调试和测量,还需要对相应的各个舵面偏转角度进行调试、测量,如果偏转舵面的工作角度不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内,则需要重新调整对应的调节机构来满足规定值。因此对于不同的机型的航向偏转舵面来说,需要准备不同装夹方式的测量工具,测量工装的单一性,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以及测量难度。目前常规的做法是先根据具体的飞机型号选择对应的航向舵面测量工具,然后将其机械指针固定在被测量舵面的测量点上,并将指针的中心线调整到与偏转舵面的中心线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之后再人为的将角度尺安装在需要测量舵面周围的指定固定结构上,然后将角度尺的“0”位刻度线调整到与指针对齐。这时座舱内的操作者操纵对应的操纵机构,将操纵指令通过拉杆、偏转摇臂输入到舵机的输入端,此时舵机经过内部计算使得分油装置分油,进而使得舵机的输出端带动作动筒驱使航向偏转舵面向对应的方向偏转,待舵面稳定后,操作者通过目视舵面上的机械指针在角度尺上的垂直投影,人为的读取舵面的在该方向上角度值,如果角度值在测量范围之内,则测量工作结束,相反,座舱内的操作者需要重新调整该舵面的调整机构,待调整结束后,测量者需要重新调整指针与角度尺“0”位刻度线对齐,再次测量,如果角度不好,则重复上述调整工作,继续测量,直到角度符合范围为止。虽然上述方法能够很好的完成测量工作,但从整个测量过程中数据的读取方式、测量工装的装夹以及工装的单一性角度看,其中也体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由于角度尺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人为的扶持,每次调整后都需要重新调整“0”位,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还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操作者直视机械指针在角度尺盘上投射的刻度,因此一旦操作者直视的角度有点偏差也会直接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发明了该飞机航向操纵舵面偏转角度测量工装,该工装结构紧凑,操作过程简单,由于刻度盘采用万向装夹装置,因此弥补了以前设备单一性的缺点,而且整个装夹、测量工作可由一个人一次完成,工作效率高,测量数据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就是采用柔性支臂调节指针和万向尺盘测量机构共同构成飞机航向操纵舵面偏转角度测量工装,该工装从操作流程、尺盘的装夹、指针的投射方式等角度入手,以光束投射来代替人眼直视的新颖设计,大大解决了以往人为因素和测量设备本身缺陷所造成的测量数据准确率低,操作过程难度大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飞机航向偏转舵面角度测量装置,包括零位调节螺钉1、水平指示器2、弧形角度尺盘3、角度尺固定支架4、橡胶垫5、固定支臂6、支臂锁紧螺栓7、纵向调节支臂8、支臂调节螺栓9、指针固定支座10、万向连杆A11、万向连杆B12、万向锁紧装置13、镭射灯束装置14、球形连接螺栓15和锁紧螺栓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15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载型纳米镍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印刷传动齿润滑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