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活昆虫毒素的局部皮肤消毒止痒液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0954.7 | 申请日: | 202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8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宇东 |
主分类号: | A61K8/34 | 分类号: | A61K8/34;A61K8/19;A61Q17/02;A61Q17/00;A61P17/02;A61P31/04;A61P31/10;A61P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7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虫 毒素 局部 皮肤 消毒 止痒 | ||
一种减活昆虫毒素的局部皮肤消毒止痒液,即能为人体皮肤局部微量使用的消毒止痒的食品级配方碱性溶液。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水55‑80%;碳酸钾4‑10%;酒精20‑45%和(或)促透润滑剂0.5‑5%。从医学专业角度分析不同物种之间对碱液的耐受的差异,利用这个差异,消灭病源保护人类,为此而发明出组方更为简单,时间更为短暂,效果更为确切的小分子食品级消毒止痒液,将在第一时间对昆虫叮咬导致的病菌导入和可能的感染以及昆虫毒素引起的瘙痒实施快速消毒止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活昆虫毒素的局部皮肤消毒止痒液,即用于昆虫叮咬人类皮肤后的局部微量使用的消毒止痒液。该消毒止痒液通过皮肤浸润渗透改变叮咬处深部的微观局部PH值并使之升高,破坏昆虫叮咬注入的病菌和毒素的存在环境,使得病菌的致病性和毒素的致敏性大为降低,阻止发炎和变态反应性瘙痒,这种局部微观的高PH值消毒止痒设计是本发明的核心精神。
技术背景
在目前市场销售的诸多针对昆虫叮咬后的抗菌消毒产品中,主要是PH值中性产品,组方各异,成分复杂多样,抗菌消炎止痒效果一般或无效,但从人类与昆虫两个不同物种角度考虑和实施简单快速治疗昆虫叮咬的手段,还没有报道的发现,特别是在考虑到有可能的疫情或传染疾病的时候,必须考虑必要的医学性拯救抉择,例如75%酒精消毒,它的主要目的是消毒防疫,因此本发明的皮肤消毒止痒液就是优先选择降低传染病可能或是因昆虫叮咬导致的病菌感染或急性变态免疫反应等次生疾患,形式上就是使用内外消毒强力手段力争保障人类的安全和皮肤的健康。
本发明利用病菌耐酸不耐碱特点,并利用人体生理系统与病菌生理系统根本差异,营造一个特异微环境,即人体有酸碱缓冲平衡系统,可以抗衡并中和微量食用碱的作用;而病菌病毒没有酸碱缓冲平衡系统,在碱液作用下病菌的脂性包膜破溃之后即可失活,本发明所述的材料是以人类生活中可以接受的食用添加剂为材料,更加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活昆虫毒素的局部皮肤消毒止痒液,从医学专业角度分析不同物种之间对碱液的耐受的差异,利用这个差异,消灭病源保护人类,为此而发明出组方更为简单,时间更为短暂,效果更为确切的消毒止痒液,将在第一时间对昆虫叮咬导致的病菌导入和可能的感染以及昆虫毒素引起的瘙痒实施快速消毒止痒。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减活昆虫毒素的局部皮肤消毒止痒液由碱性的食品级碳酸盐和水及酒精配置溶液,碱性PH值设计在9~13并由以下重量(或和容积)百分比原料配制而成:水55~80%;碳酸盐4~10%;酒精15~45%和(或)促透润滑剂0.5~5%。该上述消毒止痒液中的透润滑剂为溶于水和(或)酒精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甘油、薄荷、硅油、乳酸钠等,在简约配方中可以不加该促透润滑剂类的成分。该上述消毒止痒液中的碱性溶液的碱性成分为食品级以上的碳酸盐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碳酸钾K2CO3,、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钾KHCO3、碳酸氢钠NaHCO3等。该上述消毒止痒液适用于迅速对昆虫叮咬处进行消毒,减活昆虫口器导入人体皮肤的病菌和消除引发皮肤瘙痒的毒素。该上述消毒止痒液的使用方法为:将微量消毒止痒液(0.1~1ml)涂布在刚刚被昆虫叮咬后的红肿或痒感部位,挠揉数十次,未及时处理的陈旧性包包,要多次使用。另外,对于成品的合格性的检测采用PH值检测仪器或PH值试纸快速获取数值,PH值超出9~13范围视为不合格。本发明中所提到的碳酸盐也可以更换成其它碱性盐。
制备方法:将上述原料择优选择备好,以水与碳酸盐先行混合搅拌彻底溶解降温,再行加入酒精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加入促透润滑剂混合搅拌均匀,做液体的相关指标的检测,进行过滤,制成成品分装,全过程时间在1小时内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宇东,未经贾宇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0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