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0520.7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7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桑逢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桑逢源 |
主分类号: | G01F23/14 | 分类号: | G01F23/14;G01N9/26;G01B21/08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罗楠 |
地址: | 2712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界面 物料 沉积 厚度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属于液位检测技术领域,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测量件,用于测量上下两个深度的压力差;提升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压力测量件上下移动;编码器,与所述提升机构连接,用于检测压力测量件所在位置的液位深度。本发明利用压力测量件测量上下两个深度处的压力差,通过压力差得到测量位置的液体密度,进而根据测量位置的液体密度值对界面进行判断,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液体界面密度分布变化和物料沉积层的厚度,解决了现有技术超声波测量效果差以及煤泥分析检测方法不易操作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位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界面及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选煤厂浓缩池的煤泥水处理是通过添加絮凝剂激素煤泥水净化沉淀的工艺,浓缩池底部煤泥层厚度的检测在选煤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煤泥层过高或过厚,不仅会引起压耙事故,还会从侧面反应絮凝剂用量问题,即煤泥层厚度的实时监测对于调整水处理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浓缩池煤泥后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超声波界面检测仪,但是因为生产时煤泥水浑浊,导致测量效果较差;另一种方法是采样分析检测煤泥装置,这种装置存在机构复杂繁琐,且不易操作的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利用压力测量件对上下不同高度的压力差进行测量,根据压力差计算测量位置的液体密度值,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液体界面密度分布变化和测量物料沉积层的厚度,解决了现有技术超声波测量效果差以及煤泥分析检测方法不易操作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液体界面及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包括:压力测量件,用于测量上下两个深度的压力差;提升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压力测量件上下移动;编码器,与所述提升机构连接,用于检测压力测量件所在位置的液位深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测量件包括上压力传感器和下压力传感器,所述上压力传感器和下压力传感器上下分布。
优选地,所述上压力传感器和下压力传感器上下错开分布,且所述上压力传感器和下压力传感器的的高度差h≥20c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测量件为差压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构包括:驱动单元;丝杆,竖直连接在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同步转动;支管,竖直设置,用于固定所述压力测量件,所述支管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丝杆连接,以带动压力测量件上下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构包括:驱动单元;支管,竖直设置,用于固定所述压力测量件,所述支管的顶端固定;卷线盘,连接在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且与所述编码器同步转动,所述卷线盘上缠绕有电缆,所述电缆分别与所述压力测量件连接以带动压力测量件沿所述支管上下移动;导电滑环,与所述卷线盘同轴设置。
优选地,所述压力测量件的移动方向上设有限位开关,以对压力测量件的移动距离进行限位;所述压力测量件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与所述压力测量件、提升机构以及编码器分别通讯连接,用于接收压力测量件以及编码器的信号,并控制提升机构动作;操作面板,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讯连接,用于设定和显示参数。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界面、物料沉积厚度检测方法,液体界面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控制压力测量件从物料沉积层开始上升,上升过程中根据压力测量件测量上下两个深度的压力差,根据压力差计算所在位置的液体密度,与预设的物料沉积层的密度值进行对比即可进行液体界面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桑逢源,未经桑逢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05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