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35170.0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3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常海涛;叶永锋;许华灶;张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南平延平区南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08;H01M2/26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 代理人: | 李向楠;傅契克 |
| 地址: | 353099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纽扣 电池 防渗 焊接 方法 结构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及其应用,其中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准备一金属片,将任一电极极耳的伸出电芯的一端焊接在该金属片上,在该电极极耳与金属片之间形成第一焊点,之后将该金属片水平放置于对应极壳内;再将金属片顶压在极壳的内表面上,将电阻焊的两个针状电极均分别顶压在金属片与电极极耳焊接位置之外的极壳外表面上的不同位置处,然后对本步骤中的两个针状电极进行通电,实现极壳与金属片的焊接固定连接。本发明还根据上述焊接方法制得了焊接结构,并将该焊接结构应用于纽扣电池,能够避免焊点破裂,进而避免极壳出现漏液以及表面鼓包等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纽扣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是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以及该锂离子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在电池制作工艺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纽扣电池也称扣式电池,是指外形尺寸象一颗小纽扣的电池,一般来说直径较大,厚度较薄(相对于柱状电池如市场上的5号AA等电池),纽扣电池是从外形上来对电池来分,同等对应的电池分类有柱状电池、方形电池、异形电池等。
纽扣电池包括有叠层式和卷绕式的。卷绕式纽扣电池的基本结构为:包括第一极壳、第二极壳、绝缘密封圈和电芯,第一极壳与第二极壳上下开口相对对扣形成圆柱形纽扣电池外壳;第一极壳与第二极壳之间留有缝隙,绝缘密封圈填满该缝隙将第一极壳与第二极壳电性隔绝,所述第一极壳、第二极壳和绝缘密封圈之间形成容置腔;电芯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通过隔膜间隔,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卷绕制成电芯,电芯的中心形成有轴向腔体,第一极片上设有第一输出导体,第一输出导体从电芯伸出并与第一极壳焊接,第二极片上设有第二输出导体,第二输出导体从电芯伸出并与第二极壳焊接。在制作现有的这种卷绕式纽扣电池时,先将电芯的第一输出导体弯折使第一输出导体紧贴电芯的下表面设置,且第一输出导体延伸至轴向腔体的正下方;然后将电芯垂直装入第一极壳内;接着通过将焊针垂直向下插入轴向腔体内并将第一输出导体压紧在第一壳体上通过电阻焊的方式实现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焊接在一起,或者通过从第一极壳的下方对着第一极壳的与第一输出导体上下重叠的区域发射激光通过激光焊的方式实现第一极壳与第一输出导体焊接在一起;再将电芯的第二输出导体焊接在第二极壳上,第二极壳外套装有绝缘密封圈;最后将第二极壳和绝缘密封圈一起盖合在第一极壳的上端开口处,进行封口。由于第一输出导体与第一极壳焊接时,电阻焊的电流和激光焊的激光束均会直线穿透第一极壳,连接第一极壳与第一输出导体的焊点是贯穿第一极壳设置的,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第一极壳的焊点位置在电池内压过大时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出现电解液的漏液以及表面鼓包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该制作工艺能够避免焊点破裂,进而避免出现漏液以及表面鼓包等现象。
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所述纽扣电池包括两个极壳,两极壳均呈杯状,两极壳能够上下开口相对对扣形成圆柱形纽扣电池外壳;一电芯配套封装于该圆柱形纽扣电池外壳内,所述电芯主要由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层状叠加或卷绕而成,正、负极片均分别与一电极极耳电连接,任一电极极耳再与对应极壳焊接实现电连接,所述电极极耳与对应极壳之间的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一金属片,将电极极耳的伸出电芯的一端焊接在该金属片上,在电极极耳与金属片之间形成第一焊点,之后将该金属片水平放置于极壳内;
S2:将金属片顶压在极壳的内表面上,将电阻焊的两个针状电极均分别顶压在金属片与电极极耳焊接位置之外的极壳外表面上的不同位置处,然后对本步骤中的两个针状电极进行通电,实现极壳与金属片的焊接固定连接,本步骤S2的上述焊接步骤进行1次或以上,在极壳与金属片之间形成至少1对的第二焊点,且不同次步骤S2中针状电极与极壳的接触位置可存在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南平延平区南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南平延平区南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51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