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连接器及其密封接触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8615.2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9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邹宏飞;刘向阳;李立新;全硒硼;李卫可;武学顺;韩云钊;张志中;徐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连接器 及其 接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连接器及其密封接触件,密封接触件包括两端的大径段以及连接两端大径段的中部小径段;还包括密封体,位于接触件的中部小径段处,并将中部小径段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密封包裹,密封体在插接方向上的投影至少能够覆盖两大径段中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最大尺寸较小的那个;在密封接触件装配于对应的安装腔内时,密封体与安装腔的腔壁密封配合。密封体隔断了两大径段所在空间,使两侧空间不能相互连通,达到了在插接方向上仅通过接触件传递信号,其他物质的传递会被密封体隔断的密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封连接器及其密封接触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器在面临恶劣的工况时需要具有防水防尘等密封能力,所以在连接器的壳体中不仅布置有接触件,还布置有实现防水防尘的密封结构,接触件套装在密封结构中,密封结构能够将壳体内前后两侧的内部空间隔开。
而现有的接触件有如图1所示的片式接触件01,这种接触件的插接端02为夹片式的结构,能够夹持适配接触件,另一端的接线端03为卷制结构,供线缆伸入并与线缆连接固定。这种接触件是通过冲裁、弯折工艺成型的,因其加工成本低,加工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两端结构不一样的接触件,为保证充足的连接面积,其插接端和接线端使用的材料要多于连接两者之间的中间部分04,即插接端02和接线端03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大于中间部分在同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因此该接触件在加工成型后变成了两端大径段、中部小径段的结构形式。
由于现有的密封结构例如密封圈或密封垫等,与接触件装配时是采用将接触件从一端插入并穿过密封结构的方法,但是这种片式接触件两端粗,中间细,无法直接插入到密封结构中去,因此使用这种片式接触件的连接器无法实现插接端与接线端的密封隔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接触件,能够解决现有的使用片式接触件的连接器无法密封的问题;
本发明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密封接触件的密封连接器,密封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密封接触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密封接触件,包括:
两端的大径段以及连接两端大径段的中部小径段;
还包括密封体,位于接触件的中部小径段处,并将中部小径段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密封包裹,密封体在插接方向上的投影至少能够覆盖两大径段中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最大尺寸较小的那个;
在密封接触件装配于对应的安装腔内时,密封体与安装腔的腔壁密封配合。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连接两端大径段的中部小径段上布置密封体,不会影响两端大径段实现正常的连接功能,在不影响两端大径段实现插接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利用中部小径段支撑密封体、密封体与安装腔的腔壁密封配合,实现密封时对中部小径段的形状并无要求,降低了密封接触件在结构设计上的难度;同时密封体的投影至少能够覆盖两大径段中最大尺寸较小的一个,密封体安装到安装腔内时,能够利用自身覆盖范围大的结构特点在插接方向上将最大尺寸较小的那个与另一大径段隔开,从而隔断了两大径段所在空间,使两侧空间不能相互连通,达到了在插接方向上仅通过接触件传递信号,其他物质的传递会被密封体隔断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体为注塑成型件,固化在接触件的小径段上;或者,密封体为分体结构,固定装配在小径段上。
其有益效果在于:无论是采用注塑成型的工艺,还是采用分体组装的工艺,都不需要对接触件的金属主体进行加工,不会破坏金属主体原来的连接功能,同时这两种工艺加工效率高,成本低廉。
进一步的,密封体为可弹性形变的弹性密封体,并通过与对应密封配合面的弹性挤压实现密封;或者密封体为刚性密封体,其与安装腔内壁面之间通过夹装的密封圈或通过填充的密封胶或通过过盈装配实现密封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8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