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93579.0 | 申请日: | 2020-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1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黄险波;叶南飚;罗忠富;王林;陈业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23/12;C08L51/06;C08L23/08;C08L83/04;C08K13/04;C08K7/14;C08K5/134;C08K3/04;C08K5/20;C08K5/526;B29C48/92 |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彭玲 |
| 地址: | 6102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划伤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聚丙烯 22-89份;
短切无碱玻璃纤维 5-40份;
极性单体接枝聚合物类相容剂 0-8份;
增韧剂 5-20份;
耐划伤剂 0.5-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为均聚聚丙烯
或共聚聚丙烯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所述聚丙烯在230℃、2.16kg的测试条件下,熔体流动速率为0.1-100 g/1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短切无碱玻璃纤维的直径≤15μm,长度为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单体接枝聚合物类相容剂的聚合物部分为聚烯烃共聚物,具体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α-乙烯-辛烯共聚物、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共聚物、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丁二烯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合物的至少一种;所述极性单体部分为可双键聚合的酸酐类单体、丙烯酸类单体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可双键聚合的酸酐类单体为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柠康酸、柠康酸酐或乙烯基丁二酸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丙烯酸类单体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剂为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氢化的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氢化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乙烯-α-乙烯-辛烯共聚物、三元乙丙胶或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耐划伤剂为脂肪酸酰胺类耐划伤剂或硅酮类耐划伤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脂肪酸酰胺类耐划伤剂选自油酸酰胺、芥酸酰胺、乙撑双硬脂酸酰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酮类耐划伤剂为聚硅氧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0-5份的其它功能助剂,所述其它功能助剂为抗氧剂、润滑剂、着色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偶联剂、阻燃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助剂、抗微生物助剂、成核剂或气味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加入高混机内高速混合1-3min,混合均匀后得到预混料;
(2)将预混料置于双螺杆挤出机的主喂料口进行熔融挤出,造粒干燥即得成品。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各组分,将除短切无碱玻璃纤维外的其他组分加入高混机内干混1-3min,制得混合物A;
(2)将混合物A从螺杆主喂料口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短切无碱玻璃纤维从螺杆中部侧向喂料口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挤出后造粒干燥即得成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耐划伤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的条件为:一区温度80-120℃,二区温度190-210℃,三区温度210-230℃,四区温度210-230℃,五区温度210-230℃,六区温度210-230℃,七区温度210-230℃,八区温度210-230℃,九区温度210-230℃,主机转速200-800转/分钟;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长径比为36:1~5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35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铜钼膜层的蚀刻方法、阵列基板
- 下一篇:一种汽车动力高压盒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