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92715.4 | 申请日: | 2020-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范惠东;杨根杰;郑华靖;于军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414 | 分类号: | G01N27/414;H01L51/05;H01L51/30;H01L51/4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陈丽萍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皮肤 触觉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传感器的结构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衬底、栅电极、栅极绝缘层、有机半导体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有机半导体层加入了质量分数为1%‑3%黄酮类化合物、5%‑7%虫胶以及0.2%‑0.5%还原氧化石墨烯。本申请中的有机半导体层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虫胶之后,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和虫胶对油脂的抗氧化性和疏水性,器件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增强了其稳定性;由于虫胶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引入,使得器件免于二次封装,有效的降低了晶体管器件的厚度,实现了传感器的微型化;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晶体管器件迁移率低,阈值电压高的特点,提升其灵敏度的同时使得器件可以工作在低电压范围,减弱了器件对外接设备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肤触觉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是非常重要的感知器官,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能够感应身体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将传感器置于皮肤表面,能够直接用于感知人体健康、手势动作等多种信息,可拓展应用于医疗服务、休闲娱乐等领域。
大多现有的皮肤触觉传感器,都是通过将小型化的设备,紧贴于人体的皮肤表面,来感知人体的各种信息,这不免对器件的微型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使用中,由于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性,皮肤表面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并且将不可避免的分泌出一些汗液以及油脂,这必然对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传感器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一种新型的触觉传感器来实现器件的微型化、智能化,同时避免水氧、油脂对器件的侵蚀,提高器件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加入了质量分数为1%-3%黄酮类化合物、5%-7%虫胶以及0.2%-0.5%还原氧化石墨烯,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和虫胶对油脂的抗氧化性和疏水性,增加了晶体管器件的稳定性,使得紧贴于皮肤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免受皮肤分泌的油脂、汗液以及空气中的水氧成分对晶体管器件的侵蚀,并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有机半导体、黄酮类化合物、虫胶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比例来改善有机半导体层薄膜的形貌,有效的提升了了有机薄膜的延展性,同时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学特性制备了高性能的晶体管器件,实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皮肤触觉传感器的精确探测,解决了现有皮肤触觉传感器探测技术中器件寿命差、灵敏度低、外接设备复杂带来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稳定性的皮肤触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结构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衬底、栅电极、栅极绝缘层、有机半导体层、源电极和漏电极,所述有机半导体层加入了质量分数为1%-3%黄酮类化合物、5%-7%虫胶以及0.2%-0.5%还原氧化石墨烯。
技术原理:晶体管器件通过与皮肤紧贴,身体微弱的动作会导致其薄膜发生剧烈的形变,从而改变器件的电学特性,起到探测的作用。通过在半导体层中加入了质量分数为1%-3%黄酮类化合物、5%-7%虫胶以及0.2%-0.5%还原氧化石墨烯,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和虫胶对油脂的抗氧化性和疏水性,增加了晶体管器件的稳定性,使得紧贴于皮肤的皮肤触觉传感器免受皮肤分泌的油脂、汗液以及空气中的水氧成分对晶体管器件的侵蚀,并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有机半导体、黄酮类化合物、虫胶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比例来改善有机半导体层薄膜的形貌,有效的提升了了有机薄膜的延展性,同时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学特性制备了高性能的晶体管器件,实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皮肤触觉传感器的精确探测。
进一步的,所述衬底由硅片、玻璃、聚合物薄膜或金属箔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栅极绝缘层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氮化硅、二氧化钛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无机绝缘材料;或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有机聚合物绝缘材料,所述栅极绝缘层厚度为20~520nm。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半导体层为聚3-己基噻吩、Tips-并五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可溶性有机半导体材料,厚度为25~4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27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