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定式航煤油气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0552.1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4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叶青;汪剑辉;赵强;陈经;郭利平;邱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5/06 | 分类号: | C10G5/06;C10G5/02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智宏亮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煤油 回收 系统 | ||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固定式航煤油气回收系统,包括输送系统、冷凝系统和吸附系统三大模块,输送系统包括油气收集系统、气液分离系统和输送动力系统,冷凝系统包括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三级制冷系统组成的三级独立的制冷系统、储油箱和排油系统;吸附系统包括吸附罐、真空泵、吸附电动阀、解吸电动阀。本发明采用冷凝法和吸附法相结合,以撬装式结构将油气回收系统的各个模块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上,冷凝系统采用三级独立的制冷系统对油气进行分级降温冷凝,冷凝油通过三条不同的管路汇集在同一的储油箱中;同时吸附系统采用两个吸附罐交替运行的模式持续地对油气进行吸附,提高油气回收系统的效率并且降低油气回收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式航煤油气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飞机加油车在油库装载油料过程中,会挥发出大量油气。为避免这类油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需要一种油气回收系统将挥发的油气收集起来。目前可用的油气回收工艺有冷凝法、吸附法、吸收法、膜分离法,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油气回收,往往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现有的冷凝法,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和地方排放标准,需要进行高度深冷,采用三级制冷系统将油气逐步降温,将大部分的轻烃组分液化,实现回收,但是该方式需付出较大的耗电代价。
现有的活性炭吸附法,主要有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两种方式,该两种方式均有利弊;变压吸附是通过真空方式完成解吸附,活性炭寿命较长,但吸附效率和解吸附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实际应用中难以发挥最佳性能;变温吸附是通过高温方式完成解吸附,解吸附较为干净,但活性炭寿命较低,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固定式航煤油气回收系统,该系统将冷凝法和吸附法结合起来,以撬装式结构将油气回收系统的各个模块集成于一个整体底座上,冷凝系统采用三级独立的制冷循环系统,对油气进行分级冷凝,三级独立的制冷系统的冷凝油通过三条不同的管路汇集在同一的储油箱中;吸附系统采用双吸附罐交替运行的模式持续地对油气进行吸附,提高油气回收系统的效率并且降低油气回收的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固定式航煤油气回收系统,包括输送系统、冷凝系统和吸附系统三大模块,输送系统包括油气收集系统、气液分离系统和输送动力系统;冷凝系统包括第一级制冷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第三级制冷系统组成的三级独立的制冷系统、储油箱和排油系统;吸附系统包括吸附罐、真空泵、烟囱、吸附电动阀、解吸电动阀;
所述的冷凝系统的第一级制冷系统和第二级制冷系统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依次连接形成的单级制冷循环系统,第二级制冷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储液罐、换热器、油气加热器和过滤器,气液分离器连接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储液罐连接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换热器连接在压缩机与膨胀阀之间,油气加热器连接在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过滤器连接在储液罐与膨胀阀之间;所述的第三级制冷系统为复叠式制冷系统,包括高温级制冷系统和低温级制冷系统;所述的第一级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第二级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第三级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依次连接,并且蒸发器分别设有冷凝油出口;所述的储油箱设置有采集入口和排放出口,采集入口分别和三个蒸发器的冷凝油出口连接,排放出口和排油系统连接;所述的排油系统设置有油泵和排放过滤器;
所述的吸附系统设置两个吸附罐,每个吸附罐均设有吸附入口、吸附出口和解吸出口,吸附入口与第三级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的冷侧连接,吸附出口与烟囱连接,解吸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连接,真空泵的出口与油气输送管道连接,吸附入口和吸附出口设有吸附电动阀,解吸出口设有解吸电动阀。
所述的输送系统,其油气收集系统的入口和油气输送管道的出口连接,油气收集系统的出口通过管道和气液分离系统连接;所述的输送动力系统一端和气液分离系统连接,另一端和冷凝系统连接。
所述的油气加热器的冷侧与第三级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的冷侧连接,油气加热器的热侧与吸附系统的入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05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的高弹性可返修密封胶
- 下一篇:一种雾霾图像的去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