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53125.0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03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 发明(设计)人: | 程娜;李芳;赵俊峰;付易鹏;张萌;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杜志敏;宋志强 |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点 转发 确定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部署第一测试系统,以及第二测试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测量相同的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且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比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所述端到端之间多部署了待测试节点时延的运营商核心设备P节点;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和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相同;
针对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1;
针对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2;
确定所述P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1-T2-T3;其中,T3为针对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针对所述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与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分别部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共用同一测试仪表,将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所述端到端之间的链路与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端到端之间的链路部署为主备链路;其中,针对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将所述第一测试系统中所述端到端之间的链路设置为故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部署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包括的两个运营商边缘设备PE节点相同时,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所述测试仪表进行自环测试时记录的业务时延T4;
确定所述PE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2-T4-T5)/2;其中,T5为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在进行自环测试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确定的PE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E节点的时延性能;
使用确定的P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节点的时延性能。
6.一种节点的转发时延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部署单元、获取单元和计算单元;
所述部署单元,用于部署第一测试系统,以及第二测试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测试系统和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测量相同的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且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比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所述端到端之间多部署了待测试节点时延的运营商核心设备P节点;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和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相同;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针对所述部署单元部署的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一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1;针对所述部署单元部署的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获取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测试仪表记录的时延T2;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确定所述P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1-T2-T3;其中,T3为针对所述第一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针对所述第二测试系统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署单元,具体用于部署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包括的两个运营商边缘设备PE节点相同;
所述获取单元,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测试系统中的所述测试仪表进行自环测试时记录的业务时延T4;
所述计算单元,进一步用于确定所述PE节点的转发时延为(T2-T4-T5)/2;其中,T5为所述第二测试系统在测试所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时延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与在进行自环测试时所使用的光纤的时延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评估单元;
所述评估单元,用于使用所述计算单元确定的PE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E节点的时延性能;使用所述评估单元确定的P节点的转发时延评估所述P节点的时延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312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下一篇:展宽高功率强激光频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