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镜革用PU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40544.0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40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元有;贾生超;王雯;高二险;王元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J175/06 | 分类号: | C09J175/06;C08G18/76;C08G18/66;C08G18/42;C08G18/10;C08G18/3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杨胜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镜革用 pu 胶黏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案涉及软镜革用PU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聚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加入反应瓶中在70~80℃下搅拌反应2h,加入二元醇扩链剂与有机溶剂对其进行封端,继续搅拌1h后包料,得到固含量为60%的主剂;于另一反应瓶中加入另一种有机溶剂、异氰酸酯与三官能团扩链剂在70~80℃下反应2h,冷却出料,制得NCO含量为10%、固含量为80%的固化剂;将主剂与固化剂按比例混合,加入有机溶剂稀释直至得到固含量为40%的软镜革用PU胶黏剂。本案的软镜革用PU胶黏剂耐有机硅与增塑剂渗透,用于软镜革时不会出现雾面;具有较高的剥离强度、较好的耐水解与耐霉菌性能以及较软的手感;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U胶黏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镜革用PU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消费水平的快速升级,尤其是女士使用的手提包风格迥异,更新频繁。近年来镜面革用PU手提包逐渐兴起,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揉纹类PU合成革类似真皮风格的古板印象。与传统真皮与PU革手提包明显不同的是,镜面革用PU包在阳光照射下能表现出较佳的反射性能“闪闪发亮”,并且其表面异常平整,因而能表现出镜子的风格称其为“镜面革”。普通湿法类的PU革需要经过揉纹处理,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状况,影力光的折射,因而不具备镜子的功效。镜面风格的手提包可以根据手感的差异分成如下几种类型:如回弹型、烙印变色型、硬质型、软弹型、Q感型、绵软型及肉感型等。
制备聚氨酯合成革(PU革)时主要是利用PU分子链之间的微相分离达到发泡目的,如果仅靠单纯的PU树脂不能获得所需要的PU革手感,此时需要向树脂中添加一定量的助剂调节,通常使用的助剂有:有机硅、改性聚醚、增塑剂、硅藻土及高岭土等。单纯的PU树脂做出的PU革通常手感较硬,将此类树脂用于硬质型、回弹性与烙印变色型镜面革最好不过。同时由于是单纯的PU树脂,亦无需担心湿法贝斯中会有助剂析出至干法面料表面,造成镜面革表面发雾。镜面发雾的原因还包括PU胶黏剂中残留的有机溶剂析出至干法面料中导致发雾。而软弹型、Q感型、绵软型及肉感型PU镜面革单靠纯PU树脂不可能达到此类手感,必须通过一定量的助剂调节,最常见的方法是将有机硅与增塑剂加入进湿法树脂中制备出由此类手感的湿法贝斯。然而湿法PU树脂中添加有机硅或者增塑剂,容易使得树脂与助剂的相容性较差,在完成干法贴面后这些助剂容易透过PU胶黏剂进入到干法面层,进而导致PU革表面发雾。若是普通的PU革经过揉纹后,革面发雾并不影响其性能与售价,但是镜面革是无需揉纹,若是发雾则直接影响光线的折射,进而直接降低其售价档次。因此,软质类镜面革使用的PU胶黏剂为了防止发雾必须同时具备干贴(贴湿法贝斯时确保胶黏剂中的有机溶剂挥发干净)与阻止助剂析出的性能。
市面上出售的PU胶黏剂很少有适合于干贴,且能耐有机硅与增塑剂渗透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剥离强度与柔软的手感。如何制备适合于软镜革用PU胶黏剂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镜革用PU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以期通过该方法使制备出的胶黏剂适合于干贴、且耐有机硅与增塑剂渗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软镜革用PU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聚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加入反应瓶中在70~80℃下搅拌反应2h,随后加入二元醇扩链剂与有机溶剂对其进行封端,继续搅拌1h后包料,得到固含量为60%的主剂;
2)于另一反应瓶中加入另一种有机溶剂、异氰酸酯与三官能团扩链剂在70~80℃下反应2h,冷却出料,制得NCO含量为10%、固含量为80%的固化剂;
3)将主剂与固化剂按比例混合,加入有机溶剂稀释直至得到固含量为40%的软镜革用PU胶黏剂。
优选的是,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聚酯多元醇选自聚己二酸甲基丙二醇酯二醇、聚葵二酸甲基丙二醇酯二醇、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二醇或聚葵二酸新戊二醇酯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0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辅助翼面控制系统
- 下一篇:单组分超纤革用PU黏合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