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型罐装潜油电泵注采一体化的管柱结构及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6810.6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5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刚;张华;邹剑;白健华;王秋霞;张洪;周法元;贾波;张伟;王文奇;王弘宇;刘昊;韩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12;E21B36/00;E21B4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罐装 潜油电泵注采 一体化 管柱 结构 工艺 方法 | ||
一种隔热型罐装潜油电泵注采一体化的管柱结构及工艺方法,采用以下步骤:一:将工艺管柱下入生产套管内;二:当注蒸汽工况时,⑴通过打压建立起注蒸汽主通道;⑵关闭密封装置,防止蒸汽从隔热油管与生产套管中环空窜入隔热型导流装置;⑶环空同步注入氮气进行隔热;⑷隔热油管内注入高温蒸汽;第三步:①当注蒸汽及焖井结束后,将流体从隔热油管通道中输送到井口;②当油压泄放为0后,再泄放套压至0;四:1)当转周期生产时,切断管柱接头以下注蒸汽通道;2)建立潜油电机电泵系统的生产通道,且将井底高温流体举升至井口,从而实现电泵正常生产状态。本发明既提高了稠油井热能利用率,还提高了海上平台稠油井350℃蒸汽吞吐开发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稠油开发热采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热型罐装潜油电泵注采一体化的管柱结构及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近海蕴藏丰富稠油资源,其探明储量中60%以上为稠油储量。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试验,对于海上平台的稠油热采开发,已经建立起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先导试验区。由于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非凝析气体含量较大,多轮次吞吐井间气窜比较难治理;因此,在海上规模化推广应用中存在技术的局限性;且由于蒸汽吞吐技术是陆地主要稠油开采技术,在海上平台上也进行了深度试验,因此,其有效期较长,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其是目前海上稠油新油田开发主选的开发方式。
蒸汽吞吐是指向一口稠油井短期内连续注入一定量的蒸汽,然后,关井(焖井)数天,使热量得以扩散,之后,再开井生产,当瞬时采油量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注汽、焖井、采油,如此反复,周期循环;其蒸汽热量利用率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热采开发效果的好坏。由于海上平台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导致其在蒸汽吞吐施工作业中的温度压力较高;就目前来讲,国内外还没有适应于海上平台稠油蒸汽吞吐开发的注采一体化管柱模式。
海上先导试验区一般采取注热管柱和生产管柱分离的作业方式,即:在稠油井注蒸汽前,在平台修井作业时换上注热管柱,待焖井放喷结束后,再在修井作业时换上生产管柱,但是,上述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①由于频繁作业洗压井及起下管柱,因此,导致其弥足珍贵的热能,被冷流体消耗,蒸汽热量利用率大幅地降低,热采开发的效果大打折扣;
②由于在钻修井机作业时,资源长期被占用,因此,导致其影响平台稠油井的布井数量,且新油田储量动用受限;
③由于海上修井作业的费用比较昂贵,频繁地进行海上修井作业,使得海上稠油开发成本显著上升;
④由于长期起下管柱,不仅影响平台稠油井套管完整性,而且,还带来了安全开发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陆地常采用“抽油机+隔热油管+耐磨抽油杆+抽稠泵”注采一体化管柱方式,但是,由于海上空间受限,因此,导致其不仅无法摆放体型巨大的磕头机,而且,其杆管腐蚀偏磨问题也会带来安全风险。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1420699208.2,专利名称为《一种海上热采注热和生产一体化管柱》中公开了一种注热和生产一体化管柱,其可以在注热和生产期间转换,其工作原理为:该一体化管柱利用Y型接头建立注热通道和生产通道,通过钢丝作业起出Y型堵塞器实现注热,注热结束后,再通过钢丝作业,下入Y型堵塞器实现生产,从而实现注热与生产间的转换。但该一体化管柱存在以下不足:
⑴由于在钢丝作业时,起下Y型堵塞器受井斜影响较大,井斜超过60度时,操作较为困难;而海上稠油井一般为大斜度长水平段井身结构,生产期间泵挂位置井斜大多接近70-80度,甚至成水平状态;因此,其在钢丝作业时,存在管串落井的风险;
⑵由于在作业过程中,仍然要执行洗压井工序;而管柱及井下关键工具整体耐温适合250℃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的应用,并不适合350℃高温蒸汽的注入。
因此,针对海上稠油井蒸汽吞吐开发的特点和油藏适时调整注汽剖面的需求,发明了适合海上平台稠油井350℃蒸汽吞吐开发的注蒸汽、转生产隔热型罐装电泵一体化管柱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68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