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注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3320.0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3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方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昊凡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23/08;C08L91/06;C08K13/04;C08K7/20;C08K3/26;C08K3/30;C08K7/26;C08K3/04;C08K7/04;B29C48/92 |
代理公司: | 杭州正南创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60 | 代理人: | 卢斌锋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八方***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注塑 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注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注塑材料组分按重量份数包括聚氯乙烯树脂30‑50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10‑20份、纳米碳酸钙6‑14份、纳米硫酸钡3‑9份、白炭黑2‑6份、石墨粉4‑10份、陶瓷纤维5‑12份、玻璃微珠6‑10份、纳米氧化镁粉末8‑12份、纳米氧化铝粉末8‑14份、工业石蜡7‑12份,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得的注塑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温、耐磨、抗冲击性能,采用该注塑材料制成的产品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注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汽车零部件中出现许多非金属部件。其中作为非金属部件主导材料是塑胶类零件,其加工方便、安装方便、使用轻便,因此越来越得到汽车行业的青睐,使用塑胶类零件是其今后汽车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注塑成型是指将已加热熔融的材料喷射注入模具内, 经冷却与固化后,得到成型品的方法。其具体过程是,将粒状或粉状塑料从注塑机的料斗送 入加热的料筒中,经加热塑化成熔融状态,再施压而通过喷嘴注入闭合的模具型腔中,后经 冷却硬化而保持模腔所赋予的形状, 开模取出胶体后就完成了一个工作周期。
目前的注塑产品用注塑材料制备工艺复杂,而且耐高温、抗冲击性能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注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注塑材料,注塑材料组分按重量份数包括聚氯乙烯树脂30-50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10-20份、纳米碳酸钙6-14份、纳米硫酸钡3-9份、白炭黑2-6份、石墨粉4-10份、陶瓷纤维5-12份、玻璃微珠6-10份、纳米氧化镁粉末8-12份、纳米氧化铝粉末8-14份、工业石蜡7-12份。
优选的,注塑材料组分优选的成分配比包括聚氯乙烯树脂40份、乙烯-丙烯酸共聚物15份、纳米碳酸钙10份、纳米硫酸钡6份、白炭黑4份、石墨粉7份、陶瓷纤维9份、玻璃微珠8份、纳米氧化镁粉末10份、纳米氧化铝粉末11份、工业石蜡10份。
优选的,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纳米碳酸钙、纳米硫酸钡、白炭黑、石墨粉、陶瓷纤维、玻璃微珠混合后加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球磨时间为10min-20min,得到混合粉末;
B、将混合粉末与聚氯乙烯树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纳米氧化镁粉末、纳米氧化铝粉末、工业石蜡混合后加入混炼机中混炼,混炼温度为170-190℃,时间为30min-40min,得到混合物;
C、将混合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挤出的材料即为注塑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C中: 双螺杆挤出机一区温度 120-220℃,二区温度220-240℃,三区温度 240-250℃,四区温度 240- 260℃,五区温度 240-260℃,六区温度 250 -270℃,七区温度 260- 270℃,八区温度 240-260℃,模头温度 270-290℃,混合料在螺杆中输送时间为2-3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得的注塑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耐高温、耐磨、抗冲击性能,采用该注塑材料制成的产品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
(2)本发明采用的制备工艺中双螺杆采用不用的温区温度,能够防止制成的混合料出现开裂、结块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注塑材料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昊凡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昊凡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33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