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2967.1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5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林;吴云超;黄小平;张霞;江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029 | 分类号: | A01G9/029;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周友元;刘明星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海草 种子 野外 移植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包括种子培育格和调制式保护罩;种子培育格包括围隔和隔板,围隔构成一个上下均敞开的内部区域,隔板在围隔内部纵横垂直交错形成多个生长格,各生长格内均设置有用于保持海草种子的毛刷条;调制式保护罩包括下保护罩和上保护罩,下保护罩包括可套在围隔上部的护格套、下端固定在护格套上的支撑管、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管之间防护网,上保护罩包括结合片、连接在结合片之间的防护网、以及固定在结合片上端的防护网。本发明能够防止种子漂流与被海洋动物捕食,并在海草种子萌发为幼苗后,能够通过调节调制式保护罩的高度和宽度,有效的保障了海草幼苗的生长,提高了海草种子移植的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草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海草种子进行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背景技术
海草床是沿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提供鱼类栖息地和食源、减缓全球变暖、降低人类及水生动物患病风险和净化污染物质等功能。但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海草床在世界范围内以每年7%的速度退化。海草床的衰退会导致其生态功能丧失,加剧全球环境恶化。因此,海草床修复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其中,海草移植是修复海草床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海草的种子移植法在海草床的修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与其种子移植对现有海草床的破坏和影响最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密切相关。然而,其在自然海域的萌发率仅约为5%~15%,幼苗建成率也低于10%,这显著制约了海草种子移植实现退化海草床规模化修复中的应用。海草种子在野外移植的萌发过程中,主要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海草种子可能会随水流漂流到不适宜生长的环境而最终死亡;第二,海草种子会被海洋动物捕食而导致其种子直接的损失。另外,海草种子萌发后,其幼苗由于根茎抓地较浅容易被风浪翻搅,需要长时间的对海草幼苗进行保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草植株的高度增加,盖度也会随之拓宽,简单的保护装置又会成为抑制其生长的阻碍。
因此,有两个关键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防止海草种子漂流和被海洋动物捕食,有效提高海草种子的存活率;二是如何有效的提高海草幼苗后续的生长速率,进一步提高海草种子萌发后生长成活率。解决这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将会有效的提高海草种子的移植成活率,为实现海草种子的规模化移植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既能防止海草种子漂流和被海洋动物捕食,又能有效降低其对幼苗后续生长的影响,显著提高移植海草种子萌发后幼苗的成活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包括种子培育格和调制式保护罩;种子培育格包括围隔和隔板,围隔构成一个上下均敞开的内部区域,隔板在围隔内部纵横垂直交错形成多个生长格,各生长格内均设置有用于保持海草种子的毛刷条,围隔外侧间隔设置有可供固地钉插入的固着管;调制式保护罩包括下保护罩和上保护罩,下保护罩包括可套在围隔上部的护格套、下端固定在护格套上的支撑管、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管之间防护网,护格套外侧间隔设置有可供固地钉插入的引导管,当下保护罩套在围隔上时,引导管与固着管上下对齐,支撑管上设置有调节口,上保护罩包括结合片、连接在结合片之间的防护网、以及固定在结合片上端的防护网,结合片下端设置有连接口,当上保护罩套在下保护罩上时,通过连接口与调节口,实现上保护罩与下保护罩的连接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毛刷条为软质的毛刷材料,分别固定于生长格内平行两面,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条便于放置海草种子的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种子培育格为方形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保护罩和上保护罩在使用状态呈倒梯形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保护罩的底面大小与种子培育格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下保护罩和上保护罩的防护网的孔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29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料更均匀且自动变化的新材料搅拌装置
- 下一篇:电梯消毒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