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柏籽油的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03003.0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3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雍建平;卢灿忠;张世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福建省世碧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00 | 分类号: | A23L33/00;A61K36/15;A61P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汪泉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柏籽油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柏籽油的制备方法,以竹柏籽为原料,经粉碎、蒸、挤压、静置过滤等步骤制备得到所述竹柏籽油。所述制备方法的得油率可达90%。利用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竹柏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α‑亚麻酸、花生二烯酸、维生素E、黄酮等活性物质。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超过75%,总黄酮含量高达4.23%,维生素E含量高达2.11mg/100g。所述竹柏籽油可食用,而且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预防心脑血管,预防癌症,改善视力下降等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油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柏籽油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字,自1996年以来,我国食用油进口量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食用油及其油料进口国,目前中国食用油自给率不到四成。近期内,中国油料主要依靠油菜籽、花生和亚麻籽等,但这也难以确保中国的油料和食用油的安全供给,需要开辟新的途径,谋求长远发展。2011年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达2515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为250万吨,合计为276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已达20.5公斤。我国食用油中,高档木本(草本)食用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95%,普通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已经达到68%。因此从其他木本(草本)植物中开发可食用油迫在眉睫。
竹柏(Podocarpus nagi),属于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区。竹柏的果皮和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成份及油脂,尤其是竹柏籽仁中含油量更高达30%左右。竹柏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例如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物质、β-揽香烯、维生素E等。因此理论上来说,竹柏油应该是优质的功能性食用油。
尽管如此,至今仍缺乏对竹柏籽油制备工艺、理化特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竹柏籽油也未能被开发进入食品领域。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竹柏籽油的制备方法,以竹柏籽为原料,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竹柏籽粉碎得到竹柏籽粉;
(2)将步骤(1)得到的所述竹柏籽粉进行气蒸;
(3)将步骤(2)得到的气蒸过的竹柏籽粉挤压出油;
(4)将步骤(3)得到的挤压出的油经静置过滤得到所述竹柏籽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竹柏籽原料为竹柏果仁(竹柏籽经去皮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1)所述竹柏籽的重量为10~100kg,优选为30~70kg,例如50kg。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1)所述竹柏籽粉的粒度可以为20~70目,优选为30~60目,例如40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2)所述气蒸可以利用水蒸气实现,所述气蒸的设备可以为水浴锅、蒸锅中的任一种;所述气蒸的时间可以为5~30分钟,优选为10~25分钟,更优选为18~22分钟,例如为20分钟左右。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3)所述挤压可以通过挤压装置实现,所述挤压的压力可以为0~50MPa,例如采用0~30MPa程序升压;
挤压时间为5~60分钟,优选10~40分钟,更优选20~30分钟,例如为25分钟。
优选地,步骤(2)得到的所述气蒸过的竹柏籽细粉在挤压之前,可先在固定模具中人工压成固定形状,例如饼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4)所述静置的时间为6~48小时,优选8~24小时,例如12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步骤(4)所述过滤可以使用布氏漏斗、砂芯漏斗中的任一种,优选4微米砂芯漏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福建省世碧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福建省世碧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30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