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8573.5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奇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陆帅;蔡学俊 |
地址: | 350008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工程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包括地坑,地坑内底面超前设置水平板状支撑,地坑内周侧排列设置有若干根竖直的支护桩,若干根支护桩顶部通过围檩联成整体的支承结构。该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的构造简单,结构安全稳定,不仅克服了传统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桩长度长,需穿透软土层,变形大、施工周期长、工序交叉多等不足,而且实现了定型工具式支护结构,施工速度快,可多次周转使用。适用于地下室坑中坑、地下室电梯井、塔吊基础、泵房、化粪池、地下管线等小面积地坑开挖的支护,更能实现安全、经济、快速、有效地基坑支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对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地铁、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地下泵房、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线等多种地下民用和公用设施以及地下民防工事等越来越多。地下工程的发展,导致基坑在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施工是必然的。基坑工程的开挖诱发周边环境破坏、坑内工程桩破坏、地下结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设计出一种安全、经济、快速、有效的基坑支护结构是当前地下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包括地坑,地坑内底面超前设置水平板状支撑,地坑内周侧排列设置有若干根竖直的支护桩,若干根支护桩顶部通过围檩联成整体的支承结构。
优选的,超前设置水平板状支撑为混凝土水平板状支撑或砂浆水平板状支撑。
优选的,支护桩为工具式支护桩或预制混凝土支护桩。
优选的,支承结构还包括位于地坑各边上的定位框,定位框经螺杆以及锁紧在螺杆两头的螺母与同边围檩相螺接固连,并将同边的若干根支护桩定位紧固在定位框与围檩之间。
优选的,若干根支护桩的底部插入坑底。
优选的,围檩的直段间连接采用直焊缝,围檩的拐角处连接采用斜焊缝,并在两围檩的拐角间焊接加强板。
一种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在支护结构具体实施过程中,(1)先进行水平板状支撑的施工,根据放样位置,采用挖掘机改装的螺旋钻头钻至坑底以下约500mm,然后向钻头中心管压灌计量好的混凝土或砂浆,边提升边旋钻至坑底位置,反钻提升钻头至地面,移至下一个相邻孔位施工,直至完成全部水平板状支撑施工;(2)卸下螺旋钻头,换装上液压振动锤,铺设支护桩、围檩,按设计桩位逐个压入支护桩,将支护桩与围檩联接可靠即完成整个地坑支护结构的施工。
优选的,为防止相邻桩强度过高钻进困难和支护桩插入困难,混凝土或砂浆宜掺入一定比例的缓凝剂。
优选的,为便于支护桩拔出,宜在支护桩表面涂刷一定厚度的减摩剂,为保证水平板状支撑具有足够的强度,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宜有充分的养护时间。
优选的,为便于地下结构的施工和加快施工速度,也可采用不回收的预制混凝土支护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地下工程的地坑支护结构的构造简单,结构安全稳定,不仅克服了传统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桩长度长,需穿透软土层,变形大、施工周期长、工序交叉多等不足,而且实现了定型工具式支护结构,施工速度快,可多次周转使用。适用于地下室坑中坑、地下室电梯井、塔吊基础、泵房、化粪池、地下管线等小面积地坑开挖的支护,更能实现安全、经济、快速、有效地基坑支护。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奇,未经林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8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转门
- 下一篇:一种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的植物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