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不锈钢餐具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96159.0 | 申请日: | 202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8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宋爱涛;田猛;王建新;曾宪伟;于志月;王新强;宋秀华;王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阳信华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9/08 | 分类号: | B22D19/08;C21D1/18;C21D6/00;C21D8/02;C21D9/00;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2;C22C38/44;C22C38/50;C22C38/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18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不锈钢餐具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菌不锈钢餐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组分设计
所述的抗菌不锈钢餐具,基本上由构成基体的钢和形成表面抗菌层的钢的双层结构组成,具体组分如下:
基体组分为:C:0.04%~0.06%、Si:1.0%~1.2%、Mn:0.6%~0.7%、Cr:14.5%~18%、Ni:8.5%~10%、Mo:1.2%~1.5%、Cu:0.1%~0.2%、P0.03%、S0.03%、Al:1.2%~2.5%、Ti:0.5%~0.8%、N0.1%,余量为Fe。
表面抗菌层组分为:C:0.015%~0.03%、Si:0.2%~0.4%、Mn:11%~13%、Cr:19%~20.5%、Ni:9%~11%、Mo:1.2%~1.5%、Cu:5%~8%、P0.03%、S0.03%、N0.1%,余量为Fe。
(2)抗菌不锈钢材料铸造
首先,将基体材料和表面抗菌层材料按照上述的组分进行配比,随后分别基体材料炉和表面层材料炉,并加热熔融,基体材料炉中设有第一塞棒,第一塞棒位于基体材料炉的一侧,并堵住其下方的水口。表面层材料炉中设有第二塞棒,第二塞棒位于表面层材料的中央,并堵住其下方的水口;
进行铸造时,首先提起第一塞棒,使熔融的基体材料由水口流出,并进入基体材料结晶器,在其中被冷却并凝固成固态的基体材料,并被牵引向前。在牵引段的中段,提起第二塞棒,使熔融的表面层材料熔体由水口流出,流到仍处于高温状态的固态基体材料表面,并进入表面层材料结晶器,在其中被冷却并形成与基体材料冶金结合的表面层材料,随后成一体的双层复合材料并被牵引向前。
(3)抗菌不锈钢材料轧制
将连铸得到的双层复合板材进行定长剪切得到固定长度的双层板坯,并经过均热炉在1250℃进行恒温加热30min后,进入热连轧机组中进行三道次的热轧制,每道次的压下变形量为15~20%,板材的厚度由20mm变形至约11mm,随后将轧制后的板材在1120℃加热20min后重新进行四道次的轧制,每道次的压下变形量为10~15%,板材的厚度由变形至约7mm,随后将轧制后的板材在950℃加热10min后重新进行三道次的轧制,每道次的压下变形量为10~15%,板材的厚度变形至约5mm。
(4)抗菌不锈钢餐具的制备
将前述得到的双层板坯进行第一级热处理,首先在1120℃下保温20min淬火,进行固溶处理,随后在850℃下,保温4~5h,随后自然冷却进行稳定化处理,随后在380~400℃下回火进行去应力处理。
然后利用冲床进行下料,并对其进行轧延,然后利用冲床进行冲压,得到半成品。随后将得到的带有抗菌表面层的半成品进行抗菌热处理,具体为将其在550℃下保温6h进行时效处理,使表面层析出弥散的ε-Cu析出相。抗菌热处理完成的餐具先利用打磨轮对餐具进行粗磨,然后利用抛光皂进行细磨,打磨抛光完成的餐具利用三氯乙烯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采用电加热方式进行加热,温度为80℃,加热过程中在池体上方不断通入氟,清洗完毕后直接利用设备自带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最后将烘干后的成品包装入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不锈钢餐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体表面不同位置处的表面抗菌层厚度在0.3~0.5mm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不锈钢餐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体中Cr含量为14.5%~16.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方法所得到的抗菌不锈钢餐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餐具为不锈钢面板、不锈钢盆、餐盒等单面与食物相接触的餐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阳信华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滨州阳信华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615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