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褐煤蜡提取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91540.8 | 申请日: | 202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4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苌亮;张中华;张翠清;李晓峰;芦海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73/00 | 分类号: | C10G7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褐煤 提取 工艺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褐煤蜡提取工艺,它包括以下萃取、褐煤脱溶、褐煤冷却、萃取液换热、结晶与精制、褐煤进入萃取器后与萃取剂接触发生萃取等步骤获得褐煤蜡,通过利用脱溶机出口热褐煤加热萃取液,减少热褐煤冷却过程的冷却水耗量,同时也减少了加热萃取液的热能消耗量;并且,利用脱溶机脱除的萃取剂蒸气加热循环萃取剂,减少了加热循环萃取剂所需的蒸汽量和冷却萃取剂蒸气所需的冷却水耗量,从而降低了提取褐煤蜡时所需的能耗,降低了生成成本。并且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平转式的萃取器,使萃取时褐煤完全浸渍在萃取剂内,相比喷淋萃的接触方式,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均匀,萃取传质更充分,并且可以有效实现固液分离,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褐煤蜡提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褐煤蜡提取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褐煤蜡提取工艺中,为了获得无蜡褐煤,需要对提取后的褐煤进行脱溶,脱溶后的热褐煤在冷却过程的冷却水耗量大,并且萃取液加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因此现有的褐煤蜡提取工艺能耗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褐煤蜡提取工艺,可有效解决现有褐煤蜡提取工艺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褐煤蜡提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萃取:褐煤进入萃取器后与萃取剂接触发生萃取;
褐煤脱溶:萃取后的褐煤送至脱溶机,在140~160℃进行脱溶;脱除的萃取剂送至循环萃取剂换热器用于加热循环萃取剂;
褐煤冷却:脱溶后的褐煤依次送至回转换热器换热和褐煤冷却器换热进行冷却降温,得到脱蜡褐煤;
萃取液换热:来自所述萃取器的萃取液经过旋液分离器和微孔过滤器除去煤粉后送至所述回转换热器换热与褐煤进行换热,换热后的萃取液发生部分气化,其中的液相组分送至结晶器,气相组分送至萃取剂冷凝器;
结晶与精制:所述液相组分在结晶器内析出结晶蜡后送至结晶蜡过滤器分离出粗蜡产品和滤液,粗蜡产品送至蒸蜡罐加热蒸出萃取剂后,得到褐煤蜡产品,所述蒸蜡罐中蒸出的萃取剂送至所述萃取剂冷凝器;
来自所述脱溶机的萃取剂送至所述循环萃取剂换热器加热循环萃取剂后送至所述萃取剂冷凝器;
所述萃取剂冷凝器内的萃取剂冷却为液相后送至分水罐,分离出的水分送至水处理单元,分离出的萃取剂送至所述循环萃取剂换热器加热升温后返回所述萃取器循环使用。
优选地,所述过滤分离器分离出的滤液送至溶剂蒸发器,加热到155~165℃蒸出部分萃取剂,蒸出的萃取剂送至所述萃取剂冷凝器,剩余的液相组分则送至树脂浓缩罐,加热至160~175℃蒸出树脂中的萃取剂得到树脂产品。
优选地,所述分水罐中分离出的萃取剂加入新鲜萃取剂后,送至所述循环萃取剂换热器加热至80~90℃再送至所述萃取器循环使用。
上述方案通过利用脱溶机出口热褐煤加热萃取液,减少热褐煤冷却过程的冷却水耗量,同时也减少了加热萃取液的热能消耗量;并且,利用脱溶机脱除的萃取剂蒸气加热循环萃取剂,减少了加热循环萃取剂所需的蒸汽量和冷却萃取剂蒸气所需的冷却水耗量,从而降低了提取褐煤蜡时所需的能耗,降低了生成成本。
为了提高褐煤蜡萃取率和进一步降低能耗,本发明还对上述褐煤蜡提取工艺中涉及的萃取器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萃取器,所述萃取器包括:
一腔室;
转动床体,其设置在所述腔室内,所述转动床体包括上床体和下床体,所述下床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上床体为圆台形结构,所述上床体的底面与所述下床体的顶面连接,且所述上床体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上床体的顶面面积,所述转动床体上设置有轴孔,所述上床体、所述下床体以及所述轴孔三者同轴设置,所述转动床体的外沿设置有环形的溢流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915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算机电源供应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记忆体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