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合杀虫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87233.2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6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薛泽程;陶琳;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43/36;A01N25/30;A01P7/04;A01P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27 | 代理人: | 王影 |
地址: | 31311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三氟苯 嘧啶 虫螨腈 复合 杀虫剂 | ||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虫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合杀虫剂,其中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的重量比为10:1~1:10,优选比例为3:1~1:3。复合杀虫剂中还包括功能性助剂和载体,可配制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其中由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构成的活性成分占总重量的比例为5~80%。该发明用于水稻田害虫的防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二者作用机理,且无交互抗性,可用于抗性害虫的防治;增效作用明显,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克服水稻田抗性产生和延缓线虫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虫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合杀虫剂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氟苯嘧啶是现有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中唯一起抑制作用的药剂,即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与吡虫啉等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竞争调节剂一样,三氟苯嘧啶通过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正性位点结合,阻断靶标害虫的神经传递而发挥杀虫活性。由于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竞争调节剂对受体的结合方式不同,且与之存在竞争关系,三氟苯嘧啶能够有效防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稻飞虱等害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将其归属于第4E亚组。
虫螨腈是新型吡咯类化合物,作用于昆虫体内细胞的线粒体上,通过昆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起作用,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向三磷酸腺苷(ATP)的转化。而三磷酸腺苷贮存细胞并提供维持其生命机能所必须的能量。该药在叶面渗透性强,有一定的内吸作用,且具有杀虫谱广、防效高、持效长、安全的特点,可以控制抗性害虫。对钻蛀、刺吸和咀嚼式害虫及螨类有优良的防效,比氯氰菊酯和氟氰菊酯更有效,其杀螨活性比三氯杀螨醇和三环锡强。该药剂具有以下特征:广谱性杀虫、杀螨剂;兼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在作物上有中等残留活性;在营养液中经根系吸收有选择性内吸活性;对哺乳动物经口毒性中等,经皮毒性较低;有效施药量低,其显著的杀虫、杀螨活性和独特的化学结构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的生产和使用成本均较高、对生态环境危害大、对作物安全性低,并且长期单独使用也有很大的抗性风险。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最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扩大杀虫范围,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节约用药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是综合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
经检索,目前未发现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配及应用的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合杀虫剂,其有效成分为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高效、安全、低毒且持效期长,有利于水稻田害虫的合理防治。
通过对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组合进行了深入研究,二者在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组合对水稻田害虫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复合杀虫剂,其有效成分为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
所述有效成分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的重量比为10:1~1:10。
优选的,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的重量比为3:1~1:3。
所述有效成分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在所述复合杀菌剂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0%。
上述有效成分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虫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除上述有效成分三氟苯嘧啶和虫螨腈外,所述复合杀虫剂中还包括农药上允许的载体和助剂,以配制成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
所述载体为水、溶剂、填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72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