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77563.3 | 申请日: | 2020-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4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舒继武;陆游游;李俊儒;汪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韦恩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5 | 代理人: | 李华双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持久性 内存 远程 数据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包括RDMA连接的客户端和配置有持久性内存的服务端,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当接收到返回结果,提供返回消息池地址和回调函数的方式对返回结果进行操作;客户端通过负载均衡策略连接到服务端,客户端提供远程过程调用操作远端持久性内存和远程直接读写内存的数据传输方式,该远程直接读写内存支持远程持久化写内存;服务端接收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并发送返回结果;服务端管理持久性内存与消息池,并支持不同服务端之间调用嵌套远程过程调用。该方法具备高效的多客户端并发远程数据操作性能、服务端可扩展能力和持久性内存友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持久性内存技术(Persistent Memory,PM)是一种新型、不断发展的存储技术,具有低延迟、高吞吐、成本低的特点。持久性内存的吞吐和延迟都优于固态硬盘存储,并且持久性内存可以直接当作内存访问;相对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持久性内存存储是非易失的。
远程内存直接访问技术(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它可以绕过系统内核,避免了复杂传统协议栈的开销,只使用远程网卡而不涉及远程CPU来执行远程内存访问,所以它具有低延迟和高吞吐的特点,为存储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了高效的方案。
远程数据传输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存储操作,分布式网络存储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节点之间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完成数据操作。在持久性内存未出现之前,存储节点数据存放在磁盘中,远程数据传输操作需要通过内存与磁盘的数据传输,低吞吐高延迟的特点无法发挥RDMA网络的高效性能。那么,如何利用高性能的新型存储硬件和高效的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能够充分发挥两者低延迟、高吞吐特点的高效远程数据传输方法,就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一些在持久性内存上设计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将持久性内存作为内存,利用RDMA的网络完成远程数据传输,单纯利用持久性内存和RDMA网络新硬件低延迟、高吞吐的特性构建远程数据传输方法。然而,单纯用RDMA完成远程数据传输存在问题,频繁数据拷贝无法发挥持久性内存低延迟高吞吐的特点,持久性内存的持久化操作需要远端CPU参与,同时新硬件的使用会使软件层的开销变得更加明显。所以,直接地将原有针对内存磁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移植到持久性内存上来,无法发挥持久性内存低延迟、高吞吐、可持久化的特点,需要根据新硬件的特点重新设计软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具备高效的多客户端并发远程数据操作性能、服务端可扩展能力和持久性内存友好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客户端向所述服务端发送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当接收到所述服务端根据所述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发出的返回结果,提供返回消息池地址和回调函数的方式对所述返回结果进行操作;其中,所述客户端和所述服务端的连接方式为RDMA连接,所述客户端通过负载均衡策略连接到所述服务端,所述客户端提供远程过程调用操作远端持久性内存的数据传输方式和远程直接读写内存的数据传输方式,所述远程直接读写内存支持远程持久化写内存;
所述服务端接收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所述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并处理所述远程数据传输请求得到返回结果,将所述返回结果发送至所述客户端;其中,所述服务端配置有持久性内存且与所述客户端RDMA连接,所述服务端管理所述持久性内存与消息池,并支持不同服务端之间调用嵌套远程过程调用。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结合RDMA技术的优势和限制,设计更适合于持久性内存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能够同时提供具备高效的多客户端并发远程数据操作性能、服务端可扩展能力和持久性内存友好性的完善全面的远程数据传输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775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息提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不完全齿轮驱动式机械防盗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