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人体久坐状态的智能座位牌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5593.6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汪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G08B21/24;G08B25/08;H04B1/4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江苏坤象律师事务所 32393 | 代理人: | 赵新民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人体 久坐 状态 智能 座位 方法 | ||
一种智能座位牌,包括: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的检测模块、存储模块、界面显示模块、指示提醒模块、计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人体久坐状态;所述存储模块用于预存当人面对智能座位牌坐在座位时各角度的姿态轮廓数据;所述界面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员工信息、会议通知信息和/或久坐状态提醒信息;所述指示提醒模块用于当检测到人体处于久坐状态时发出声、光和/或震动提醒信号;所述计时模块用于记录人在座位上的时间和离开座位的时间;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后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座位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座位牌。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办公的日益普及,企业员工的办公多以室内办公为主,通常以坐在座位前电脑办公为主,而这种长时间坐在座位前电脑办公日积月累会给员工带来各种腰、颈、肩等各部位的亚健康问题;同时,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体内的血液会集中在下半身,血液流动与循环的速度都会变慢,而上半身就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对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工作效率也会日益降低。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已经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逐渐出现了各类久坐提醒的装置。现有技术中,大部分久坐提醒装置是必须要借助可穿戴设备才能够实现,通过可穿戴设备对人体的各类生理参数进行精准测量来达到久坐提醒的目的。这类技术往往由于需要穿戴特定设备或通过设备与人体进行接触,往往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导致实际使用效率较低,且给员工办公带来不必要麻烦。还有一部分久坐提醒装置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收集呼吸、心跳等人体参数或以红外的方式进行人体状态检测,或者通过复杂算法进行图像识别来完成久坐提醒的目的,例如通过光学摄像头获取外部图像通过算法运算进行人体状态检测,上述方法,有些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有些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成本较高,给企业造成大量的成本负担。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人体久坐状态的智能座位牌及检测方法,通过将毫米波雷达技术应用于智能座位牌对久坐状态进行检测,无需进行身体接触,不受环境影响,提高了可靠性和使用效率,同时无需复杂的算法和成本高昂的传感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弥补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座位牌,包括:主控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的检测模块、存储模块、界面显示模块、指示提醒模块、计时模块和通信模块;
界面显示模块包括显示屏和相应的电路元件,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员工的身份、会议通知等相关信息和/或提供例如久坐状态等提醒信息。
指示提醒模块用于当检测到人体达到久坐状态时发出声、光和/或震动等提醒信号。
所述计时模块用于记录工作人员在座位上的时间和离开座位的时间。
所述通信模块包括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后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进行通信,例如通过无线通信单元向移动终端发送返回座位提醒数据;同时也可以向后台服务器发送离开座位时间等数据和从后台服务器接收会议通知等数据。
所述存储模块包括存储单元,用于预存工作人员坐在座位时的各角度的姿态轮廓数据。
所述检测模块用以检测人体久坐状态,包括:毫米波雷达;所述毫米波雷达包括:重复间隔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信号接收器和天线阵列;所述重复间隔脉冲信号发生器通过天线阵列发送毫米波,所述脉冲信号接收器接收通过天线阵列接受反射回的毫米波信号,并将反射信号发送至主控模块。由于毫米波信号不受灯光、日照等环境影响,大大提高可靠性和使用效率。
所述天线阵列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耦合到所述重复间隔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发射子孔径和多个耦合到所述脉冲信号接收器的接收子孔径;所述重复间隔脉冲信号发生器以预定发射周期产生脉冲雷达信号,并由多个发射子孔径发射;多个接收子孔径分别接收由所述发射子孔径发射出的毫米波经面对智能座位牌正面一侧的人体反射后的反射信号。所述脉冲信号接收器接收来自所述多个接收子孔径中的每个接收子孔径的反射信号,并将所述反射信号发送至主控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55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硬脆板材高温环境加工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散热模组和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