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9708.0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6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张舟;刘昨非;刘颖;陈瑞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35;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刘艳丽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冷却 控制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1.一种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电池包对应的当前工作温度;
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温度从候选冷却循环方式中确定目标冷却循环方式,所述目标冷却循环方式包括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目标控制状态;
获取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控制状态;
根据所述当前控制状态和所述目标控制状态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
若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正常工作状态时,则通过所述目标冷却循环方式中目标冷却设备对所述当前电池包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时,则发送所述当前电池包对应的当前工作异常信息,所述当前工作异常信息用于提醒所述当前电池包出现冷却异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的检测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电路结构,所述电路结构包括冷却控制阀控制回路和控制电路;
当所述冷却控制阀控制回路对所述控制电路正极短路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和/或;
当所述冷却控制阀控制回路为开路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冷却控制阀控制回路对地短路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和/或;
检测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是否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所述目标机械位置为闭合机械位置或断开机械位置;
当检测到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对应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异常工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时,包括:
获取当前行驶速度,所述当前行驶速度是安装有所述当前电池包的当前设备对应的当前行驶速度;
获取第一冷却循环方式对应的第一冷却液温度;
获取第二冷却循环方式对应的第二冷却液温度;
根据所述当前行驶速度、所述第一冷却液体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温度计算得到第一冷却液温度差;
当所述第一冷却液温度差大于第一预设冷却液温度差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时,包括:
获取第一冷却循环方式对应的第一冷却液温度;
获取第二冷却循环方式对应的第二冷却液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冷却液温度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温度计算得到第二冷却液温度差;
当第二冷却液温度差大于第二预设冷却液温度差时,通过第一计数器记录,得到所述第一计数器对应的第一当前计数值;
当第二冷却液温度差小于第二预设冷却液温度差时,通过第二计数器记录,得到所述第二计数器对应的第二当前计数值;
根据所述第一当前计数值和所述第二当前计数值计算得到当前总计数值;
当所述当前总计数值大于预设计数值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当前计数值和所述当前总计数值计算当前计数比值;
若所述当前计数比值大于预设计数比值时,则确定所述当前电池包冷却控制阀因机械故障在目标机械位置锁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温度从候选冷却循环方式中确定目标冷却循环方式,包括:
获取第一预设电池包工作温度阈值和第二预设电池包工作温度阈值,所述第一预设电池包工作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电池包工作温度阈值;
若所述当前工作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电池包工作温度阈值时,则从候选冷却循环方式中将第一冷却循环方式作为目标冷却循环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970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