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蜂窝陶瓷蓄热体换热系统的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0902.8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1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珠;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蜂窝 陶瓷 蓄热 体换热 系统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工业热工燃烧装置节能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于蜂窝陶瓷蓄热体换热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现场蓄热室的深度划分若干个小尺寸的蓄热体,每个蓄热体通过递推模型,实现蓄热体换热系统的整合;(2)气体与蓄热体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模型,包括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和辐射换热系数模型,这两个函数模型同时涵盖了预热和蓄热双向过程;根据气体初始温度与蓄热体温度的偏差,区分蓄热和预热过程;(3)根据蓄热室的热量平衡原理,建立气体温度的函数模型,该函数模型同时涵盖预热和蓄热双向过程,通过数值计算,不区分热量传递方向,自行计算气体流出温度;(4)根据蓄热室热交换方程,建立蓄热体温度的数学模型,实现了蓄热体和气体交换前后温度的数值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热工燃烧装置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蜂窝陶瓷蓄热体换热系统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蜂窝陶瓷蓄热体被广泛用于工业热工燃烧装置的节能技术方面,使工业燃烧装置的热量循环利用,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耗,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蜂窝陶瓷蓄热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蓄热体的蓄热能力,降低废气热损失,最大限度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2)通过蓄热体内所蓄热量,预热气体,提高理论燃烧温度,改善燃烧条件,满足工业燃烧装置的高温要求,扩大低热值燃料的应用范围,尤其是高炉煤气的应用范围,提高燃料热值的利用率;3)改善炉膛热交换条件,使排出和流入的气体温度稳定,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和寿命,减少设备投资。
蜂窝陶瓷蓄热体主要有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孔结构,且孔道是相互平行的直通道结构。这种结构大大降低了气孔流经的阻力,大幅度提高了蓄热体的单孔体积换热效率。具有低热膨胀性、比热容大、比表面积大、压降小、热阻小、导热性能好、耐热冲击好等特性;广泛用于冶金行业蓄热式高温燃烧技术,它把回收烟气余热与高效燃烧及降低NOX排放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极限节能降低NOX排放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节能环保的积极发展,蜂窝陶瓷蓄热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使用范围:钢铁厂、垃圾焚烧炉、废气处理热工设备、化工厂、冶炼厂、发电厂、动力产业锅炉、燃气轮机、工程取暖装备、乙烯裂解炉等。大部分装置在蓄热体低温部分安装了气体测量仪表,但是对于高温部分难以监测,故而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换热系统依旧是一片盲区,无法获知预热后的气体温度,燃烧过程的优化难以进行,蓄热体的功能无法全面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蜂窝蓄热体换热系统的建模方法,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蓄热量和预热后的气体温度,为优化燃烧效率提供准确数值。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蜂窝陶瓷蓄热体换热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现场蓄热室的深度划分若干个小尺寸的蓄热室,每个蓄热室通过递推模型,实现蓄热体换热系统的整合;(2)气体与蓄热体之间的综合换热系数模型,同时涵盖对燃烧气体的预热和排出废气的蓄热双向过程;(3)根据蓄热室的热量平衡原理,建立气体温度的函数模型,根据输入参数的不同,可以计算蓄热后废气的温度和预热后燃烧气体的温度;(4)根据蓄热室热交换方程,建立蓄热体温度的数学模型。
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递推模型,是将蓄热室沿着深度方向划分为N个小尺寸的蓄热室,每一个蓄热体NO.x都有两个温度值,T_xureti.x_q和T_xureti.x _h,分别表征蓄热体流经气体前后的温度;气体也有两个温度值,T_qiti.x _q和T_qiti.x _h,分别表征气体经过蓄热体前后的温度;前一个蓄热体流出后气体的温度,作为后一个蓄热体气体流入前的气体温度,即T_qiti.(x+1)_q,最终第N个蓄热体的气体流出温度T_qiti.N_h作为气体最终的流出温度。
所述步骤(2)中所述的综合换热系数模型,根据热量传递方向,包括两种换热模型,一种是对流换热模型,存在于蓄热和预热两个热量传递过程中;一种是辐射换热模型,主要存在于蓄热体蓄热的过程中,采用表达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09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吸附柔体爬壁机器人
- 下一篇:减压煮茧机煮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