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7245.6 | 申请日: | 202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6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尹岩峰;王巍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天策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9/24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650215 云南省昆明市经***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高效 传递 制冷 换热器 | ||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冷却液管和与冷却液管相互垂直设置的热介质管,所述冷却液管的底部设置有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内部开设有内槽,相邻的两个冷却液管之间的中间位置安装有隔板。该发明的设计避免热介质管直接与冷却液管接触,导致冷却液管迅速升温,造成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冷却液管直接接触内槽和热交换槽内部的水溶液,接触面积大,能够全面水溶液对进行降温,水溶液和热介质管接触,实现热介质管的热量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但现有的换热器的冷却液管直接与热介质管相连,热介质管的温度迅速传递至冷却液管处,导致冷却液温度升高,换热性能差,热传递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冷却液管和与冷却液管相互垂直设置的热介质管,所述冷却液管的底部设置有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热交换管的顶部安装有外壳,所述冷却液管穿过外壳嵌设安装在内槽内,且所述冷却液管和内槽底部留有一定间距,相邻的两个冷却液管之间的中间位置安装有隔板,所述冷却液管和隔板之间形成热交换槽,所述热交换槽和内槽相通,所述热交换管的底部安装有热介质管,所述热介质管的一端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热介质进口,所述热介质管的另一端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热介质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液管设置有一排,其中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冷却液管顶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冷却液添加口,另一端最外侧的所述冷却液管顶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冷却液更换口,所述冷却液管外壁靠近顶部一侧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冷却液管之间通过连通管相通,所述连通管和通孔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液管靠近通孔底部嵌设安装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外壁一体成型有多个外散热翅片,所述散热板的内壁一体成型有多个内散热翅片。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液管的底部一体成型有散热管头,所述冷却液管和散热管头相通,所述散热管头的截面呈梯形。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头的底部安装有传导管。
作为优选,所述热交换管的顶部一端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液管,所述热交换管的顶部另一端安装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排液管。
作为优选,所述热交换管的底部安装有导热管,所述热介质管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卡槽,所述导热管和卡槽卡接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热介质管的内部底端等间距安装有多个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呈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扰流板的一端通过铰座转动连接与热介质管内壁,所述扰流板的另一端通过弹簧安装在热介质管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中,设置热交换管,冷却液管和热介质管之间通过热交换管进行热交换工作,避免热介质管直接与冷却液管接触,导致冷却液管迅速升温,造成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2、该可实现高效热传递的制冷换热器中,冷却液管直接接触内槽和热交换槽内部的水溶液,接触面积大,能够全面水溶液对进行降温,水溶液和热介质管接触,实现热介质管的热量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天策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天策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72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电动鱼饵
- 下一篇:一种抗震建筑的减震隔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