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三维模型的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96111.2 | 申请日: | 2020-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0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戴忠;徐俊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安怀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7;G06F1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100024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维 模型 轴承 组件 装配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方法,包括:建立轴承明细配置数据库;确定配合面有效长度的可装配性判定标准;确定与轴承组件配合的轴承内配合件、轴承内配合面、轴承外配合件和轴承外配合面;得到轴承内配合面有效长度L3和轴承外配合面有效长度L4;判断轴承内外配合件是否符合可装配性要求。优点为:(1)本发明自动化地获取三维装配模型中各轴承内外配合面有效长度,与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厚度作比值,给出是否符合可装配性要求的结果,相较于以往的人工检查方式,本发明轴承内配合件和轴承外配合件可装配性的检查更全面、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2)本发明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轴承组件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为保证轴承组件的功能,机械设备中的轴承组件与其配合的轴承内外配合件之间往往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由此使得轴承组件的安装和拆卸均较为困难。在三维产品设计时,轴承组件与轴承内外配合件之间的配合面有效长度过长,则有可能导致轴承组件无法安装、拆卸,或在安装、拆卸过程中易损坏轴承组件。
因此,轴承组件与轴承内外配合件之间的配合面有效长度,是直接影响轴承组件可装配性的关键。具体的,为了保证轴承组件在机械设备中的可装配性和可拆卸性,防止轴承组件损坏影响设备功能和性能,需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检查轴承组件与轴承内外配合件之间的配合面有效长度,避免出现配合面有效长度过长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人工方法,检查轴承组件与轴承内外配合件之间的配合面有效长度。具有以下问题:人工检查效率极低,且容易出现漏检、错检等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轴承组件可装配性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并不断更新轴承明细配置数据库;所述轴承明细配置数据库存储多条轴承明细,每条所述轴承明细包括轴承组件编号以及对应的轴承组件属性信息;其中,所述轴承组件属性信息包括轴承内圈厚度L1和轴承外圈厚度L2;
步骤S2,确定轴承组件与轴承内配合件之间的内配合面有效长度L3的可装配性判定标准;以及,确定轴承组件与轴承外配合件之间的外配合面有效长度L4的可装配性判定标准;
其中,所述内配合面有效长度L3的可装配性判定标准为:
内配合面有效长度L3与轴承内圈厚度L1的比值L3/L1介于ε1和ε2之间;其中,ε1和ε2分别为符合可装配性的比值L3/L1的下限和上限;
外配合面有效长度L4与轴承外圈厚度L2的比值L4/L2介于ε3和ε4之间;其中,ε3和ε4分别为符合可装配性的L4/L2的下限和上限;
步骤S3,从三维装配模型中识别出每个轴承组件;对每个所述轴承组件进行进一步识别,得到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的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和滚子;再查找步骤S1建立的轴承明细配置数据库,得到轴承内圈厚度L1和轴承外圈厚度L2;
步骤S4,对于每个所述轴承组件,确定与所述轴承组件配合的轴承内配合件、轴承内配合面、轴承外配合件和轴承外配合面;
步骤S4具体为:
步骤S41,对三维装配模型的装配组件进行遍历,得到三维装配模型包含的每个非轴承部件;其中,所述非轴承部件是指三维装配模型中除轴承组件以外的其他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安怀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安怀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6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