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核电站新组件编码的确定方法、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7640.8 | 申请日: | 2020-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5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谢正;董升国;丁晓哲;朱皓;张喜梅;蒋宝;裘迅斌;吴水金;段天英;牟佳冬;钱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K7/14 | 分类号: | G06K7/14;B41J2/31;B41J3/0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成新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核电站 组件 编码 确定 方法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站新组件编码的确定方法、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编码确定方法包括:将A×B种编码设于核电站新组件上进行识别试验,确定编码的A1种期望尺寸和B1种期望深度值;对A1×B1种编码进行识别试验,确定识别装置的期望安装角度;将识别装置以期望安装角度安装,并进行以下步骤:针对A1×B1种编码,以编码相对于识别装置的视野中心的偏移角度为变量进行识别试验,确定编码的A2种期望尺寸和B2种期望深度值;针对A2×B2种编码,以偏移角度为变量,利用识别装置通过导向管的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试验,确定编码的A3种期望尺寸和B3种期望深度值;针对A3×B3种编码,以编码的移动速度为变量进行识别试验,确定编码的最优期望尺寸和最优期望深度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新组件编码的确定方法、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核反应堆中各类组件是维持链式反应和反应堆功率控制的重要元件,所有组件均有唯一的编号,组件的转移及操作十分重要。为了保证组件操作的正确性,有必要对组件编号进行识别。
然而,现有的压水堆和快堆等领域,对于组件的插拔操作以及运输过程,均未设置任何识别装置来对组件编号进行自动判断,由此极有可能因为人因失误而导致组件插拔错误和运输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甚至引发危险。
采用明码标记的组件编号不具有纠错功能,识读率低,一位数字被挡住或污损,整个编号就无法识别,不适用于核电站组件编号的自动读取。因此必须对核电站组件编号的标记方法进行改造创新,提高其纠错能力、识读率和抗污损能力。当前已实现组件编号编码化,并标记在组件某一位置处,通过编码识别设备识别组件编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核电站新组件编码的确定方法、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核电站新组件编码的确定方法,包括:针对由A种尺寸和B种深度值共同限定的A×B种编码,将其设于核电站新组件上,并利用识别装置对其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1种期望尺寸和B1种期望深度值;针对A1×B1种编码,利用具有多种安装角度的识别装置对每一种编码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识别装置的期望安装角度;将所述识别装置以所述期望安装角度安装,并进行以下步骤:针对A1×B1种编码,以编码相对于所述识别装置的视野中心的偏移角度为变量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2种期望尺寸和B2种期望深度值;针对A2×B2种编码,以所述偏移角度为变量,利用所述识别装置通过导向管的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3种期望尺寸和B3种期望深度值;以及针对A3×B3种编码,以编码的移动速度为变量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最优期望尺寸和最优期望深度值。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对所述A×B种编码进行识别试验包括:将所述A×B种编码设于控制棒组件上并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1种期望尺寸和b1种期望深度值;以及针对a1×b1种编码,将其设于燃料棒组件上并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1种期望尺寸和B1种期望深度值。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对所述A1×B1种编码进行识别试验包括:将所述A1×B1种编码设于控制棒组件上,并在多个所述偏移角度下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2种期望尺寸和b2种期望深度值;以及将a2×b2种编码设于燃料棒组件上,并在多个所述偏移角度下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2种期望尺寸和B2种期望深度值。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A2×B2种编码进行识别试验包括:将所述A2×B2种编码设于控制棒组件上,利用所述识别装置通过导向管的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3种期望尺寸和b3种期望深度值;以及将a3×b3种编码设于燃料棒组件上,利用所述识别装置通过导向管的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试验,以确定编码的A3种期望尺寸和B3种期望深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7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