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5110.X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5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林森林;徐圣兵;林银芸;陈楚妮;林荣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B60L53/12;B60L5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黄忠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充电 装置 电动汽车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中,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供电模块和受电模块;供电模块和受电模块分别与蓄电池电连接;供电模块具体包括:高频逆变电路、第一谐波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出接口,且蓄电池、高频逆变电路、第一谐振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出接口依次电连接;受电模块具体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第二谐振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入接口,且蓄电池、整流滤波电路、第二谐振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入接口依次电连接。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双向充电装置,通过供电电动汽车为受电电动汽车提供电能,充电地点不受设备安装点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充电,解决了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不灵活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及汽车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因为具有节约能源、噪音低、动力强等优点,使用数量越来越多,已逐渐取代传统汽车。但是当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多都是固定的充电桩或充电站,充电装置笨重,操作过程相对繁琐,且充电场地固定,不能随时随地地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难以应对电动汽车在户外行驶时续航不足的突发情况,导致了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不灵活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不灵活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供电模块和受电模块;
所述供电模块和所述受电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所述供电模块具体包括:高频逆变电路、第一谐波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出接口,且所述蓄电池、所述高频逆变电路、所述第一谐振补偿电路和所述电能输出接口依次电连接;
所述受电模块具体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第二谐振补偿电路和电能输入接口,且所述蓄电池、所述整流滤波电路、所述第二谐振补偿电路和所述电能输入接口依次电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
所述高频逆变电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高频逆变电路具体为全桥逆变电路。
可选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具体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变压电路;
所述变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谐振补偿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变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谐振补偿电路和所述第二谐振补偿电路均为LC并联谐振电路。
可选地,所述电能输出接口和所述电能输入接口具体包括:有线接口和/或电磁能无线接口。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装配有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向充电装置。
可选地,所述双向充电装置的电能输出接口具体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尾端,电能输入接口具体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头端。
可选地,所述双向充电装置的电能输出接口具体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头端,电能输入接口具体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车尾端。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两台如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动汽车,且供电电动汽车的电能输出接口与受电电动汽车的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51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