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迷宫动密封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68862.3 | 申请日: | 202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2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陈辛波;章建军;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1/2787 | 分类号: | H02K1/2787;H02K1/20;H02K5/16;H02K9/19;B60K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宏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迷宫 密封 外转 轮毂 电机 驱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迷宫动密封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装置,包括线束冷却水管、动密封迷宫密封圈以及同轴设置的外转子组件、轮胎组件、内定子组件和转向节法兰,所述的内定子组件设置于外转子组件内,所述的转向节法兰为中空结构,其穿过外转子组件并与内定子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动密封迷宫密封圈设置于转向节法兰和外转子组件之间,所述的线束冷却水管通过转向节法兰与内定子组件连接,所述的外转子组件与轮胎组件固定连接,带动轮胎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既能保证散热有能保证良好动密封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驱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迷宫动密封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相比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在节能及环保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汽车领域未来发展的主流。电动汽车按照动力总成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集中式驱动和分布式轮边驱动两类,分布式轮边驱动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将驱动电机直接安装在驱动轮内或驱动轮附近,具有驱动传动链短、高效、紧凑等突出优点。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根据电机的转子型式主要分为两种:内转子式和外转子式。其中外转子式采用低速转子电机,通常无需减速装置,车轮的转速与电机相同。
轮毂电机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动力、传动和制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将电动车辆的机械部分大大简化。由于结构、空间的限制,制动器、转向节、轮辋等轮端构件与轮毂电机的集成设计给轮毂电机设计带来困难。此外,轮毂电机工作的环境恶劣,在密封方面也有较高要求。
中国专利CN201820660635.8公开了一种外转子轮毂电机电动汽车驱动制动一体化装置,该专利虽然通过将驱动密封防尘塞安装在电机轴与电机驱动端盖接触处,起到密封防尘防水的作用,但是该专利只使用了一个密封塞,无法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同时该装置的结构进线困难,且没有考虑冷却问题,不便于线束排布和散热。中国专利CN201910156189.6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轮毂电机,该专利虽然考虑了冷却问题,但是该装置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动密封位置靠近轮圈外侧,导致摩擦阻力会比较大。
因此,如何通过对内部结构的改进,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集成电子元件、冷却系统、线束排布,并同时保证电机相对高速旋转的构件之间良好的动密封,是目前外转子轮毂电机设计中的一大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既能保证散热有能保证良好动密封的迷宫动密封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迷宫动密封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装置,包括线束冷却水管、动密封迷宫密封圈以及同轴设置的外转子组件、轮胎组件、内定子组件和转向节法兰,所述的内定子组件设置于外转子组件内,所述的转向节法兰为中空结构,其穿过外转子组件并与内定子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动密封迷宫密封圈设置于转向节法兰和外转子组件之间,所述的线束冷却水管通过转向节法兰与内定子组件连接,所述的外转子组件与轮胎组件固定连接,带动轮胎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向节法兰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所述的第一圆筒的直径小于第二圆筒的直径,所述的第一圆筒的外侧壁与内定子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圆筒穿过外转子组件,所述的动密封迷宫密封圈设置于第二圆筒外侧壁与外转子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密封迷宫密封圈为轴向迷宫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转子组件包括相互连接形成空腔的转子壳体和转子盖板以及贴设于转子壳体内侧的永磁体,所述的转子壳体呈脸盆状,所述的转子盖板包括相互垂直的中心圆筒和圆环盖板,所述的圆环盖板的内缘与中心圆筒侧壁固定连接,外缘与转子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的中心圆筒内侧壁开设密封凹槽,所述的第二圆筒套设于中心圆筒内,所述的动密封迷宫密封圈设置于密封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88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