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纤维板板坯的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67014.0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7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廖合堂;罗伟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欧朗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J1/16 | 分类号: | D21J1/16;D21J1/02;D21J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纤维 板板 成型 方法 | ||
1.一种增强纤维板板坯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用到如下机构装置:包括制坯装置(1)、厚板移出装置(2)、定厚装置(3)、纵向切割装置(4)、压板装置(5)、横向切割装置(6)、板坯堆垛装置(7)、边料回收装置(8),其中
所述厚板移出装置(2)包括第一机架(21)、快速输送带(22)、慢速输送带(23)、摆动件(24)、感应探头(25)、活动承托板(26)、第一气缸(27)、双螺旋碾碎机构(28),所述快速输送带(22)与慢速输送带(23)均横向设置在第一机架(21)上,并使快速输送带(22)与慢速输送带(23)呈左右并排布置,还使快速输送带(22)的左端与制坯装置(1)的输出端相接,在快速输送带(22)与慢速输送带(23)之间设有落料间隙(29),所述摆动件(24)铰接在第一机架(21)上,并使摆动件(24)位于快速输送带(22)的正上方,还使摆动件(24)的铰接中心线呈纵向延伸,所述感应探头(25)设置在第一机架(21)上,并使感应探头(25)位于摆动件(24)的侧旁,所述活动承托板(26)能竖向活动地布置在落料间隙(29)中,所述第一气缸(27)竖向设置第一机架(21)上,并使第一气缸(27)位于落料间隙(29)的上方,还使活动承托板(26)与第一气缸(27)的活动端相接,以及使活动承托板(26)能在第一气缸(27)的驱动下做竖向往复运动,所述双螺旋碾碎机构(28)布置在落料间隙(29)的正下方;
所述定厚装置(3)包括第二机架(31)、两个挤压机构(32)、入口过渡板(33)、若干过渡辊轴(34),所述第二机架(31)设置在慢速输送带(23)的右侧,所述挤压机构(32)包括上挤压辊(321)、下挤压辊(322)、竖向调节组件(323)、上毛刷辊(324)、下毛刷辊(325)、遮盖罩(326)、接水槽体(327),所述下挤压辊(322)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下挤压辊(322)呈纵向布置,所述竖向调节组件(323)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竖向调节组件(323)位于下挤压辊(322)的上方,所述上挤压辊(321)设置在竖向调节组件(323)上,并使上挤压辊(321)呈纵向布置,还使上挤压辊(321)位于下挤压辊(322)的正上方,以及使上挤压辊(321)能在竖向调节组件(323)的驱动下做竖向往复运动,所述上毛刷辊(324)设置在竖向调节组件(323)上,并使上毛刷辊(324)呈纵向布置,还使上毛刷辊(324)位于上挤压辊(321)的上方,以及使上毛刷辊(324)的圆周表面与上挤压辊(32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再有使上毛刷辊(324)能在竖向调节组件(323)的驱动下做竖向往复运动,所述下毛刷辊(325)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下毛刷辊(325)呈纵向布置,还使下毛刷辊(325)位于下挤压辊(322)的下方,以及使下毛刷辊(325)的圆周表面与下挤压辊(322)的圆周表面相接触,所述遮盖罩(326)的底面左侧边上开设容纳腔口(301),所述容纳腔口(301)的右下腔壁上设有接料槽体(302),所述遮盖罩(326)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上挤压辊(321)的上部与上毛刷辊(324)位于容纳腔口(301)中,还使接料槽体(302)位于上挤压辊(321)的右圆周表面的正下方,以及使接料槽体(302)位于上挤压辊(321)的下圆周表面的右上方,所述接水槽体(327)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接水槽体(327)位于下挤压辊(322)的下方,还使下挤压辊(322)的下部与下毛刷辊(325)位于接水槽体(327)中;
两个挤压机构(32)左右并排地布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两个挤压机构(32)处于同一高度上,所述入口过渡板(33)水平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入口过渡板(33)位于左侧的挤压机构(32)的左侧,还使入口过渡板(33)位于对应的下挤压辊(322)与慢速输送带(23)之间,各过渡辊轴(34)呈纵向延伸地设置在第二机架(31)上,并使各过渡辊轴(34)横向并排地布置在两个下挤压辊(322)之间;
所述纵向切割装置(4)设置在定厚装置(3)的右侧,并使纵向切割装置(4)的输入端与定厚装置(3)的输出端相接;
所述压板装置(5)包括第三机架(51)、上模组件(52)、下模组件(53)、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高压喷水头(55)、真空吸水头(56)、吸附滚筒(57),所述上模组件(52)包括电磁吸附模头(521)、铁质压板(522),所述铁质压板(522)的表面上喷涂有氟涂料或压铸耐磨不粘硅胶,所述第三机架(51)设置在纵向切割装置(4)的右侧,所述电磁吸附模头(521)能竖向活动地设置在第三机架(51)上,所述铁质压板(522)水平布置在电磁吸附模头(521)的底面上,并使铁质压板(522)通过电磁吸附模头(521)吸附住,所述下模组件(53)包括下模架(531)、排水槽板(532)、疏水支撑滤板(533),所述下模架(531)设置在第三机架(51)上,并使下模架(531)位于电磁吸附模头(521)的下方,所述排水槽板(532)水平设置在下模架(531)的顶面上,所述疏水支撑滤板(533)由不锈钢制成,所述疏水支撑滤板(533)水平设置在排水槽板(532)的顶面上,所述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安装在第三机架(51)上,并使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输送方向呈横向延伸,还使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上部水平置于疏水支撑滤板(533)的顶面上,以及使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下部置于下模架(531)的下方,所述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左端与纵向切割装置(4)的输出端相输送连接,所述高压喷水头(55)设置在第三机架(51)的右侧,并使高压喷水头(55)的出水口朝向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所述真空吸水头(56)设置在第三机架(51)的左侧,并使真空吸水头(56)的吸气口朝向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所述吸附滚筒(57)纵向布置在第三机架(51)的右侧,并使吸附滚筒(57)位于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上方;
所述横向切割装置(6)设置在压板装置(5)的右侧,并使横向切割装置(6)的输入端与聚酯螺旋输送网带(54)的输送端相输送连接;
所述板坯堆垛装置(7)包括第四机架(71)、接板输送带(72)、升降架(73)、纵向滑架(74)、竖向滑架(75)、吸盘(76)、接板小车(77)、左纵向切边组件(78)、右纵向切边组件(79),所述接板输送带(72)设置在第四机架(71)上,并使接板输送带(72)的输送方向呈横向延伸,还使接板输送带(72)的左端与横向切割装置(6)的输出端相输送连接,所述升降架(73)设置在第四机架(71)上,并使升降架(73)位于接板输送带(72)的前侧或后侧,所述接板小车(77)安放在升降架(73)的顶面上,所述纵向滑架(74)能纵向滑动地设在第四机架(71)上,并使纵向滑架(74)能滑动至接板输送带(72)与接板小车(77)的下方,所述竖向滑架(75)能竖向滑动地设置在纵向滑架(74)上,所述吸盘(76)设置在竖向滑架(75)的底面上,所述左纵向切边组件(78)与右纵向切边组件(79)设置在第四机架(71)上,并使左纵向切边组件(78)与右纵向切边组件(79)呈左右并排地布置在接板输送带(72)的上方;
所述边料回收装置(8)布置在板坯堆垛装置(7)的右侧,并使边料回收装置(8)与接板输送带(72)相输送连接;
该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制坯装置(1)制造出初坯;
第二步,使初坯经过厚板移出装置(2),以移出厚度过大的初坯;
第三步,通过定厚装置(3)对经过厚板移出装置(2)的板坯进行定厚处理;
第四步,使经过定厚处理的板坯经过纵向切割装置(4);当输入的板坯为两张以上标准板坯大小时,使纵向切割装置(4)动作,并在完成对板坯的纵向切割后,使切割下来的板坯逐一地输送出去;当输入的板坯小于两张标准板坯大小时,纵向切割装置(4)不动作,并直接将板坯输送出去;
第五步,通过压板装置(5)对纵向切割装置(4)输出的板坯进行压板处理;
第六步,通过横向切割装置(6)对压板装置(5)输出的板坯的前后侧边进行横向切割,并将切割下来的边料与切割完成的板坯一起输送出去;
第七步,在横向切割装置(6)输出的板坯移送至板坯堆垛装置(7)上时,先通过左纵向切边组件(78)、右纵向切边组件(79)对横向切割装置(6)输出的板坯的左右侧边进行纵向切割,然后通过吸盘(76)使切割下来的板坯堆垛在接板小车(77)上,接着将切割下来的边料输送出去;
第八步,通过边料回收装置(8)接收板坯堆垛装置(7)输送出来的边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欧朗板业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欧朗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701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