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子雷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3277.6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6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叶磊;王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晋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C19/12 | 分类号: | F42C19/12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杭州经***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电 控制电路 以及 电子 雷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子雷管,涉及电子雷管技术领域,用于控制电子雷管的放电电路,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以及上拉电阻,第一开关元件的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电源和第二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连接第二控制芯片、地,和第一开关元件;放电控制电路具有锁止状态和放电状态,在锁止状态下,第一控制芯片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关断,第二控制芯片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导通,放电电路断开,放电控制电路由锁止状态转变为放电状态,第一控制芯片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导通,第二控制芯片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关断,以闭合放电电路。本发明可抵抗外部环境产生的干扰,避免误触发早爆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雷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电控制电路以及电子雷管。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雷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技术优越性在全球爆破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电子雷管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通信总线对其内部储能电容进行充电,充满电后,接收电子雷管起爆器的起爆控制指令控制内部放电开关对点火桥丝进行瞬时放电,最后点燃起爆药实现起爆功能。现有技术都是通过电子雷管内部控制芯片驱动一个控制开关(如MOS管)给储能电容放电,多使用单路控制电路,没有多重冗余设计。但是,在实际爆破作业环境中,特别是在外部干扰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触发早爆风险,给现场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迫切需要一种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电控制电路,可抵抗外部环境产生的干扰,避免误触发早爆风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放电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子雷管的放电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以及上拉电阻,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具有三个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一个连接端连接电源,一个连接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包括三个具有三个连接端,其中一个连接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一个连接端接地,一个连接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具有锁止状态和放电状态,在所述锁止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关断,所述第二控制芯片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导通,以断开所述放电电路,当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由所述锁止状态转变为所述放电状态,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导通,所述第二控制芯片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关断,以闭合所述放电电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为P型MOS管,所述P型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漏极连接电源,源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为N型MOS管,所述N型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源极接地,漏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为PNP型三极管,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集电极连接电源,发射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为NPN型三极管,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包括第一输出端和若干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在所述锁止状态下,若干第一输入端输入低电平和/或高电平,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关断;当所述放电控制电路由所述锁止状态转变为所述放电状态,若干所述第一输入端均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以使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导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晋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晋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3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