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3006.0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8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余同德;叶胜军;秦玉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F24F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3 | 代理人: | 陈刚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技术 建设 钢筋混凝土 风道 结构 | ||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包括管廊主体(1)和通风控制机房(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主体(1)内部包括风道主体(3),
所述风道主体(3)的底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罩(12),所述第二固定罩(1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罩(11),所述第一固定罩(11)通过复位机构与固定板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罩(11)和第二固定罩(12)上均设置有通孔;
当第一固定罩(11)远离第二固定罩(12)即连通第一固定罩(11)和第二固定罩(12)上的通孔;当第一固定罩(11)复位贴紧第二固定罩(12)即切断第一固定罩(11)和第二固定罩(12)上的连通;
所述固定板包括相互固接的上固定板(9)和下固定板(10),第二固定罩(12)固定于下固定板(10)的底端;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所述上固定板(9)和下固定板(10)内部配合开设的复位孔(18),且复位孔(18)的内部安装有复位弹簧(19),所述下固定板(10)的下表面内部开设有第一凹槽(16),所述复位孔(18)与第一凹槽(16)之间设有轴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罩(1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111),且第一固定罩(11)的顶端固定有固定块(112),并且固定块(112)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杆(113),同时固定杆(113)的顶端连接有限位块(114),所述限位块(114)的顶端和复位孔(18)的顶端内部均安装有磁铁块(115),且限位块(114)顶端的磁铁块(115)与复位孔(18)的顶端内部的磁铁块(115)互为异名磁极;
所述第二固定罩(12)的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111)的中心线错开,且当第一固定罩(11)复位贴紧第二固定罩(12)时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不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且第二通孔(121)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111)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14)的直径大于固定杆(113)的直径,且限位块(114)适于在所述复位孔(18)内上下活动,并且固定杆(113)的顶端外侧贯穿复位弹簧(19)的内部与复位弹簧(19)的顶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罩(11)的主剖视呈倒置等腰三角形状结构,且第一固定罩(11)的内侧壁与第二固定罩(12)的外侧壁适于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主体(3)的内侧依次为砂石层(4)和混凝土层(5),所述风道主体(3)、砂石层(4)和混凝土层(5)的内部贯穿有横向加强钢筋(6),所述风道主体(3)和砂石层(4)之间与砂石层(4)和混凝土层(5)之间均贯穿有纵向加强钢筋(7),所述风道主体(3)的外侧面安装有铜板(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板(8)呈“U”形状结构,且铜板(8)的内侧壁与风道主体(3)的外侧壁互为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10)与上固定板(9)的内侧壁内部均开设有卡槽(13),所述卡槽(13)适于安装活性炭吸附过滤板(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管廊建设用钢筋混凝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通槽(101),且安装通槽(101)的内部浇注有防水粘接固定剂(102),并且安装通槽(101)与风道主体(3)互为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30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