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8117.4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0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斌;张顺;霍立艳;李海涛;尹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斌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1R19/155;G01R1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路 漏电 实时 报警 定位 自愈 装置 | ||
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漏电报警机构和支架,感应线圈安装在输电线路横担下方的输电线杆上,漏电报警机构安装在输电线杆上的支架上。本发明通过在输电线杆上安装感应线圈和电流报警数据传送机构,实现了输电线路漏电问题的实时报警,通过发送数据给检修人员或管理人员和自愈系统,准确分析隔离或环绕运行,让检修及时的到达漏电定位现场,杜绝输电线路漏电对周围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线路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
背景技术
输、配和变电线路是架设于地面上,利用绝缘子和空气绝缘的电力线路,架空线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会直接受到气象条件的作用,同时,雷闪袭击、雨淋、湿雾以及自然和工业污秽等也都会破坏或降低输电线路的绝缘强度甚至造成停电事故,输电线路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漏电情况,由于目前输电线路没有监控装置,没有及时将线路漏电情况反馈至相关维修人员,漏电处得不到及时维修将会给附近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输电线路没有监控装置安全性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包括感应线圈、漏电报警机构和支架,感应线圈安装在输电线路横担下方的输电线杆上,漏电报警机构安装在输电线杆上的支架上。
上述漏电报警机构由零序电流互感器、A/D处理器、数据模块和CPU模块组成,零序电流互感器通过A/D处理器与CPU模块相连,CPU模块通过数据模块与数据发送天线相连,CPU模块与出线电压之间设置光电隔离器和数模转换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输电线路如果出现漏电现象,漏电附近的输电线杆上安装的感应线圈便可将电压电流变化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经过A/D处理,将零序电流值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到CUP模块中,当发现零序电流值超限,则需要检测出线电压是否有电压值,通过数模转换器和光电隔离器对出线电压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有电压时,则说明漏断保护器发生了故障,CPU模块则会通过数据模块经数据发送天线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号。
本发明通过在输电线杆上安装感应线圈和电流报警数据传送机构,实现了输电线路漏电问题的实时报警,通过发送数据给检修人员或管理人员和自愈系统,准确分析隔离或环绕运行,让检修及时的到达漏电定位现场,杜绝输电线路漏电对周围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漏电报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电线杆、2感应线圈、3漏电报警机构、4支架、31零序电流互感器、32A/D处理器、33数据模块、34CPU模块、35数据发送天线、36光电隔离器、37数模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输配线路漏电实时报警定位自愈装置,包括感应线圈2、漏电报警机构3和支架4,感应线圈2安装在输电线路横担下方的输电线杆1上,漏电报警机构3安装在输电线杆1上的支架4上,漏电报警机构3由零序电流互感器31、A/D处理器32、数据模块33和CPU模块34组成,零序电流互感器31通过A/D处理器32与CPU模块34相连,CPU模块34通过数据模块33与数据发送天线35相连,CPU模块34与出线电压之间设置光电隔离器36和数模转换器37。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输电线路如果出现漏电现象,漏电附近的输电线杆上安装的感应线圈便可将电压电流变化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经过A/D处理,将零序电流值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到CUP模块中,当发现零序电流值超限,则需要检测出线电压是否有电压值,通过数模转换器和光电隔离器对出线电压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有电压时,则说明漏断保护器发生了故障,CPU模块则会通过数据模块经数据发送天线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斌,未经李海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81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