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3356.0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仕军;张歆蒴;马光文;黄炜斌;韩晓言;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H02J3/38;H02J3/28;G06Q10/0631;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何悦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网源互馈 能源 互补 发电 调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并网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本发明兼顾电源侧和电网侧,构建了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短期优化调度模型,将源荷匹配度最大和清洁电能弃电量最小两个目标分解到子模型中,降低了求解难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在保证电源与负荷高度匹配地情况下尽可能消纳了新能源,并降低梯级水电弃水量,最大化利用了清洁能源,为电网提供稳定的优质电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网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促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带动了风能和太阳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在中国电力系统中占比逐步增进。但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等特征,而且新能源基地输电规划滞后于电网建设,输送通道规划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并网困难,弃风弃光形势严峻,这是阻碍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解决新能源并网困难,促进风光电量消纳,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配以相应的调峰电源,补偿风光调峰能力不足的缺陷;二、新建包含储能装置的混合系统,如蓄电池、抽蓄水泵等;三、突破传统能源调度管理体制,通过多种异质能源互补协调运行,提高多区域电网之间的输送能力。
调峰电源应具备启动灵活、成本便宜等特点,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热能发电正好具备这些特性,利用热能发电可以减少风电光电的弃电量,但传统火电调峰会产生煤炭消耗造成污染气体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包含储能装置的混合系统可以临时存贮多余电量,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以增加风光电量的消纳率,但储能设备通常技术初始成本较高且限定条件较多,蓄电池更适合小规模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抽水蓄能需要考虑地理条件,更适合离网发电系统;跨区域异质能源互补发电的交互型运行方式作为一个低碳环保、资源整合利用方法,是目前最值得研究推广的。
因此,需要一种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兼顾电网侧和电源侧,建立双向互馈模式,同时重点考虑安全性问题,将电网负荷需求响应与促进新能源的消纳相结合,通过梯级水电调蓄能力,削峰填谷,为大规模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运行调度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构建了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短期优化调度模型,将源荷匹配度最大和清洁电能弃电量最小两个目标分解到子模型中,降低了求解难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在保证电源与负荷高度匹配地情况下尽可能消纳了新能源,并降低梯级水电弃水量,最大化利用了清洁能源,为电网提供稳定的优质电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网源互馈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包括下面步骤:
步骤1:预测梯级水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值并发送至电网;
步骤2:所述电网将各电站的发电值以及电网的并网需求值输入已构建的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模型,得到所述水电站和所述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计划值;
步骤3:根据步骤2中的发电计划值和所述水电站中各梯级水库和所述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实际运行状态,对所述水电站和所述分布式光伏电站互补发电调度方案进行调整,得到基于网源互馈异质能源互补发电调度方法的优化调度方案。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调度准备阶段基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力预测以及水库径流预测,向电网上报各电站发电能力,电网侧则根据收集到的用电负荷预测曲线,协调制定各电站发电计划;分布式光伏电站和梯级水电站根据并网容量和水库水位检测确定发电计划。运行阶段电源侧根据发电计划运行并实时上报电网,电网进行系统安全检查,计算功率潮流和系统稳定性,反馈给电站运行调整方案,分布式光伏尽量不弃电,梯级水电在厂间进行经济分配,互补协作完成发电任务。
优选的,在步骤1中,所述水电站的发电值包括所述水电站的径流预测值,所述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值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大学;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33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