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4935.0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8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谭显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同胜车辆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刘静怡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嵌入式 智能 高速 网络 采集 控制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包括以太网双端口,以太网双端口设置有第一AVR系列16位MCU和第二AVR系列16位MCU,第一AVR系列16位MCU包括两个第一RS232接口、第一SPI与JTAG接口、2路D/A输出和32路输入/输出通道。此嵌入式智能高速采集模块可接各种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外部开关量可接各种类型PNP的光电开关;输出控制开关量可控制各类交流接触器,电磁阀等;此模块本身设计了四个RS‑232串行接口,可与其它仪器仪表及LED屏进行RS‑232串行通信,串行通信的波特率可通信软件进行设置(后续介绍),可通过内部PID模糊算法,输出DA电压,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实现自动控制,适用于各工业与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片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仪器仪表都是基于MSC-51系列单片机设计,且都是RS-232串行通信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各项要求,不且采集速度慢,且抗干扰能力差,大多数基于MSC-51系列单片机设计的仪器仪表都是与PC机进行RS-232串行通信,不且传输速度慢,且传速数据量小,一台台试PC机要想与几台仪器进行RS-232串行通信,必须在PC机上插上串行口卡,增加几个COM口才能解决问题,而且不稳定,如果用笔记本来做,只能用USB转COM口的产品或网口转COM口的产品来进行中间转换,这不仅价格高,而且更不稳定,在基于AVR单片机的测控系统中,单片机一方面要与外部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另一方面要与外围其它仪器进行数据交换,而且还要进行复杂的控制算法、AD采集、输入/输出控制、控制信号的中断,在实际实用中存大着很大的困难,要想从两个方面都要保证实时性和连续性,一个单片机在完成控制算法并处理控制指令输入和输出的中断,就有可能无法及时响应和处理串行通信的中断或网络通信中断,从而造成数据丢失,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嵌入式智能高速网络采集控制模块,包括以太网双端口,所述以太网双端口设置有第一AVR系列16位MCU和第二AVR系列16位MCU,所述第一AVR系列16位MCU包括两个第一RS232接口、第一SPI与JTAG接口、2路D/A输出和32路输入/输出通道,所述第一AVR系列16位MCU外接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中的信号依次通过16路高精度A/D放大器、多路模拟转换开关和高精度16位A/D转换器传输到第一AVR系列16位MCU,所述第一AVR系列16位MCU内部设置有4位捕获脉冲采集,所述第二AVR系列16位MCU包括两个第二RS232接口和第二SPI与JTAG接口,所述第二AVR系列16位MCU与TCP/IP硬件协议栈、外接局域网或Inter网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RS-232串行接口和第二RS-232串行接口可与其它仪器仪表及LED屏进行RS-232串行通信。
优选的,所述第一AVR系列16位MCU和第二AVR系列16位MCU的外部开关量可接各种类型PNP的光电开关。
优选的,所述第一AVR系列16位MCU和第二AVR系列16位MCU的输出控制开关量可控制各类交流接触器和电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嵌入式智能高速采集模块可接各种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外部开关量可接各种类型PNP的光电开关;输出控制开关量可控制各类交流接触器,电磁阀等;此模块本身设计了四个RS-232串行接口,可与其它仪器仪表及LED屏进行RS-232串行通信,串行通信的波特率可通信软件进行设置(后续介绍),可通过内部PID模糊算法,输出DA电压,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实现自动控制,适用于各工业与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同胜车辆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同胜车辆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49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