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0940.4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6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娜;高玉峰;殷艺璇;郑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A61D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黎坚怡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颅骨 透明 处理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在头皮上剪一开口,以露出颅骨;将第一可凝固材料固定暴露的颅骨表面周围的创伤处,以形成凹槽,用于盛放缓冲剂和固定多孔固定片的一端;将顶部带小孔的壳体放置在待处理的颅骨区域或将壳体放置在待处理的颅骨区域后在壳体上形成小孔;用第二可凝固材料封合颅骨与壳体的交界处,使壳体固定在颅骨上,通过小孔注入和/或更换透明液体。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能够实现颅骨便携式携带透明液体,长时间进行颅骨透明,降低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降低颅骨透明的处理过程中透明液体易洒易漏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和动物的颅骨呈现凸状的结构,在对颅下皮层组织进行脑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皮层上方颅骨两层致密骨夹一层松质骨结构及颅下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结构组织的高散射特性,使得颅下脑科学研究变得非常不易,一般采用开颅剥离颅骨的方法,将一部分颅骨完全移除并用盖玻片覆盖暴露的脑膜,或采用薄颅窗的方法即磨薄颅骨至20-30μm的方法或采用开颅玻璃颅窗/薄颅窗变体,对观察颅骨进行处理。
然而,如果采用以上方法会造成颅骨结构破坏,加之均是创伤方法,无法避免颅窗固有的炎症反应,处理的预期等待时间过长,而薄颅窗是0.2-2mm范围,磨薄颅骨至20-30μm手术过程较复杂、难度大、对实验人员操作要求高,且由于颅骨的移动特性或操作过程中移动的情况存在,颅骨呈现凸状的结构,使得倒入的液体很容易洒出或流出,能发挥作用的液体较少,不方便携带,从而导致液体试剂匹配的时间短,因此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高,否则无法达到对颅骨透明的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方法,能够便携式、长时间进行颅骨透明,降低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同时降低透明液体易洒易漏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在头皮上剪一开口,以露出颅骨;将第一可凝固材料固定暴露的颅骨表面周围的创伤处,用于盛放缓冲剂和固定多孔固定片的一端;将顶部带小孔的壳体放置在待处理的颅骨区域或将壳体放置在待处理的颅骨区域后在壳体上形成小孔;用可凝固材料封合颅骨与壳体的交界处,使壳体固定在颅骨上。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第二可凝固材料封合颅骨与壳体的交界处,使壳体固定在待处理的颅骨区域上,这样能够实现颅骨便携式和长时间的携带透明液体进行颅骨透明,交界处的封合,使得盛放在壳体内的透明液体不易流出或洒出,降低颅骨透明的处理过程中透明液体易洒易漏的风险,从而使得更多体积的透明液体与颅骨接触,所以可以降低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操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操作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头皮上剪一开口,以露出颅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0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