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气壳体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6069.5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6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北川大辅;矢野阳三;西山悟史;小川千亚刚;竹内雅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5/06 | 分类号: | H05K5/06;F21S45/30;F21V31/03;F21W102/13;F21W102/30;F21W103/00;F21W10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壳体 | ||
本发明的通气壳体具备壳体和通气零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具有从壳体突出并且形成有连通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通孔的筒状的突起部,通气零件具备:装接构件,以内表面与突起部的外表面接触的方式压入并装接于突起部;通气体,以覆盖连通孔的端部的方式被支承于装接构件,进行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以及罩构件,具有周围部和顶部,压入到装接构件,在装接构件的内部、罩构件的内部以及装接构件的外表面与该罩构件的周围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连接通气体与外部空间的通气路,装接构件的外表面中最向外侧突出的部位与罩构件的周围部的内表面的接触部位即第一接触部位于比壳体的突起部的外表面与装接构件的内表面的接触部位即第二接触部的外部空间侧的端部靠内部空间侧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气壳体。
背景技术
以往,头灯、尾灯、雾灯以及转向灯等汽车用灯、变换器(inverter)、转换器(converter)、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池BOX(电池箱)等设备要求消除因温度变化而在壳体内部产生的差压的通气性。此外,这些设备要求具有阻止异物向壳体内部浸入的防尘性、阻止水的浸入的耐水性、阻止油的浸入的防油性、阻止盐的浸入的耐CCT(Cyclic Corrosion Test:循环腐蚀测试)。因此,将具备这些通气性、防尘性、耐水性、防油性、耐CCT的功能的通气零件装接于设备。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气盖(通气零件)在有底圆筒状的罩零件内嵌装有大致圆筒状的大致筒状体,在罩零件的内周与大致筒状体的外周之间或罩零件的底面与大致筒状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有通气路,大致筒状体的顶部开口部形成为安装于设备壳体的安装用开口的安装部。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通气盖(通气零件)中,大致筒状体的底部开口被具有通气性的过滤构件(通气体)覆盖,并且大致筒状体的安装部(顶部开口部)嵌装在形成于设备壳体的颈部的安装用开口,由此将通气盖安装于设备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通气零件中,从省空间化、低成本化等观点来看,理想的是进一步的小型化,但恐怕越小型化则通气零件越容易从壳体脱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气零件不易脱落的通气壳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基于该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是一种通气壳体,具备壳体100和通气零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具有从该壳体100突出的突起部110,该突起部是形成有连通该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111的筒状的突起部110,所述通气零件1具备:筒状弹性体的装接构件20,以内表面21c与所述突起部110的外表面112接触的方式压入并装接于该突起部110;通气体10,以与所述装接构件20一起覆盖所述连通孔111的端部的方式被支承于该装接构件20,进行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部空间之间的通气;罩构件30,具有配置于所述装接构件20的外表面22a的周围的周围部31、32和与该周围部31、32一起覆盖所述通气体10的顶部33,以该周围部31、32的内表面32a与该外表面22a接触的方式压入到该装接构件20,在从所述装接构件20的内部、所述罩构件30的内部以及所述装接构件20的所述外表面22a与该罩构件30的所述周围部31、32之间中选出的至少一方,具有连接所述通气体10与所述外部空间的通气路,第一接触部11位于比第二接触部12的所述外部空间侧的端部110a靠所述内部空间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11是所述装接构件20的所述外表面22a中最向该外表面的外侧突出的部位与所述罩构件30的所述周围部31、32的所述内表面32a的接触部位,所述第二接触部12是所述壳体100的所述突起部110的所述外表面112与该装接构件20的所述内表面21c的接触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6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