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材、锻造热处理品和锻造热处理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4023.1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7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宫越有祐;高须贺幹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1J5/00;C21D8/06;C21D9/00;C22C38/60;B26F3/02;C21C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材 锻造 处理品 制造 方法 | ||
具有高的切削性、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且获得优异的裂解性。钢材具有如下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10~0.60%、Si:0.05~1.00%、Mn:0.30~1.50%、P:0.1000%以下、S:0.3000%以下、Al:0.003~0.100%、N:0.0200%以下、以及余量:Fe和杂质,且满足式(1)。以质量%计含有超过70.0%的Al2O3且√AREA为3μm以上的夹杂物的数密度为0.05~1.00个/mm2。9≤7.6√C×(1+0.6Si)×(1+4Mn)×(1‑0.6S)×(1+0.3Cu)×(1+0.5Ni)×(1+2Cr)×(1+3Mo)×(1+(1.5×(0.9‑C)×fB))≤130(1)。式(1)中的fB在B含量(质量%)为0%时是“0”,在超过0%时是“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材、使用该钢材制造的锻造热处理品和该锻造热处理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等所使用的连接杆(以下也称为“连杆”)是连结活塞和曲轴的发动机零件,其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曲柄的旋转运动。
图1是以往的连杆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以往的连杆1包括大头部100、杆身部200和小头部300。在杆身部200的一端配置大头部100,在杆身部200的另一端配置小头部300。大头部100连结于曲柄销。小头部300连结于活塞。
以往的连杆1具备两个零件(盖2和杆3)。这些零件通常通过热锻来制造。盖2和杆3的一端部相当于大头部100。杆3的一端部之外的其它部分相当于杆身部200和小头部300。大头部100和小头部300通过切削来形成。因此,对连杆1要求高切削性。
连杆1在发动机运行时承受来自周围构件的载荷。最近,为了进一步减少燃油消耗而寻求连杆1的小型化和气缸内的筒内压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连杆1,要求即使缩细杆身部200也能够应对从活塞传导的爆炸载荷的优异屈服强度。进而,对于连杆1而言,由于会施加反复的压缩载荷和拉伸载荷,因此,还要求优异的疲劳强度。
然而,如上所述,以往的连杆1是分别制造盖2和杆3的。因此,为了盖2与杆3的定位而实施定位销加工工序。进而,对盖2与杆3的合模面实施切削加工工序。因而,能够省略这些工序的裂解连杆开始普及。
关于裂解连杆,在将连杆一体成型后,向大头部100的孔中插入治具,负载应力而使大头部断裂,从而分割成两个零件(相当于盖2和杆3)。接着,在安装于曲轴时,将被分割的两个零件结合。如果大头部100的断裂面为无变形的脆性断面,则可以将盖2与杆3的断裂面合并并用螺栓进行连结。因此,这种情况下,会省略定位销加工工序和切削加工工序。其结果,制造成本降低。
裂解连杆通常通过热锻来实施连杆的一体成型。本说明书中,也将对钢材实施热锻并在热锻后实施热处理而得的制品称为“锻造热处理品”。此处,在用于裂解连杆的情况下,锻造热处理品的韧性优选较低。对于韧性高的钢而言,在大头部通过裂解而断裂的情况下,在断裂面容易产生延性断面。此时,大头部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即使将断裂面合并也不会完美地匹配,图1中的大头部100的内径D会偏离期望的数值。其结果,有时会在曲柄连结部(大头部)发生部分接触,从而成为汽车行驶时的振动、噪音的原因。
为了提高寻求高裂解性的锻造热处理品的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使用化学组成经调整的钢材来实施热锻的结果,在假设热锻后实施热处理而得的钢材(锻造热处理品)的组织中的回火马氏体和回火贝氏体的面积率的总和达到80%以上的情况下,钢材的切削性进一步降低,对螺栓孔进行钻孔加工时的切削阻力增加。如果钻孔加工时的切削阻力增加,则工具寿命降低或切削机内的驱动构件的负荷增加。因此,对于具有高裂解性的锻造热处理品而言,在提高锻造热处理品的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寻求提高锻造热处理品的制造工序时的钢材的切削性(抑制切削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4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