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29015.0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8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天宝;谢剑;杨志;陈宝书;李正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铭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168 | 分类号: | C01B32/168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表面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装置、传送装置和烘干装置,传送装置设置于反应装置下部,传送装置一端设置于烘干装置内,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箱,反应箱的上部设置有液体进料口和固体进料口,反应箱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反应箱侧壁上设置有排液管,反应箱下部设置有储液箱,反应箱与储液箱通过排液管连通,储液箱下部设置有排液口,排液口设置于传送装置上部。该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处理装置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依然存在团聚现象,导致表面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表面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但是由于其具有过高的长径比,且其不溶于绝大多数溶剂,同时碳纳米管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使得碳纳米管容易团聚在一起,这导致碳纳米管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现有的碳纳米管进行表面改性时,只是将碳纳米管和表面改性物料进行简单的搅拌混合,将混合后的全部物料进行干燥,但是,干燥后的碳纳米管中有一部分并未被改性,处理获得的碳纳米管依然存在团聚的问题,表面处理的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处理装置,该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处理装置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依然存在团聚现象,导致表面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装置、传送装置和烘干装置,传送装置设置于反应装置下部,传送装置一端设置于烘干装置内,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箱,反应箱的上部设置有液体进料口和固体进料口,反应箱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反应箱侧壁上设置有排液管,反应箱下部设置有储液箱,反应箱与储液箱通过排液管连通,储液箱下部设置有排液口,排液口设置于传送装置上部。
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反应箱作为碳纳米管与表面活性物料反应的容器,通过表面活性物料改变碳纳米管的性质,使得反应后的碳纳米管团聚现象的到解决,搅拌装置为设置有多个叶片的搅拌轮,搅拌时可带动反应箱内的液体旋转,提高液体与碳纳米管的接触。使用时,将液体的表面活性物料通过液体进料口加入反应箱内,然后将碳纳米管通过固体进料口加入反应箱内,碳纳米管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下与表面活性物料充分接触并分散,搅拌一定时间后关闭搅拌装置并静置,表面处理合格的碳纳米管便在表面活性物料中形成悬浮的胶体,表面处理不合格的碳纳米管依然会出现团聚现象并在反应箱底部形成沉淀,然后通过排液管将上层的胶体物料排放到储液箱内,并继续排放到传送装置上,通过传送装置将碳纳米管传送到烘干装置内进行烘干,便可制得易于分散的碳纳米管,制得的碳纳米管基本不会出现团聚现象,反应箱底部沉淀的碳纳米管可进行二次搅拌处理。
进一步地,排液管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至少四级,四级排液管的末端相连通。
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液体排出时存在一定的吸力,使得沉淀在反应箱底部的未经过表面处理的碳纳米管被搅动并排出,设置有多级排液管,排液时,反应箱内的胶体溶液从上到下依次通过排液管排出,离反应箱底部的碳纳米管最远的胶体溶液先排出,由于距离较远,产生的吸力不至于将底部沉淀的碳纳米管搅动,因此可避免未处理好的碳纳米管被排放,依次排出的过程中,反应箱内液体的量逐渐减小,产生的吸力逐渐较小,最终,通过分级排放的操作,提高碳纳米管的排放效果,有效控制未处理好的碳纳米管排放,提高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采取上述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电磁阀控制排液管的开关,提高使用效果,最上端的排液管内的电磁阀最先开启,当反应箱内的胶体溶液的液面位置低于最上端的排液管的位置时,下一级排液管内的电磁阀开启,以此类推,直到反应箱内的胶体溶液全部排出。
进一步地,传送装置包括滚轮、传送带和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滚轮连接,传送带套设于滚轮上,传送带的一端设置于烘干装置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铭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铭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29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挡手球上拉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抽真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