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64759.4 | 申请日: | 2019-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48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兴宇;张宇萌;李煜;赵东升;于方津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B39/20 | 分类号: | B23B39/20;B23B41/00;B23Q3/06;B23Q1/25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刘晓岚 |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制造 模式 钢管 多方位 打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和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底部的外表面和支撑底座顶部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通槽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滑动架,所述滑动架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调节打孔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滑动架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动力机构,且动力机构的顶部通过转动块与调节打孔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打孔技术领域。该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将打孔装置进行活动安装,进而实现多方位打孔,使用更加方便,并且可以多组打孔机构同时进行打孔,进一步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打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是用于输送流体和粉状固体、交换热能、制造机械零件和容器,也是一种经济钢材,钢管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于自行车制造业的兴起、19世纪初期石油的开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舰船、锅炉、飞机的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火电锅炉的制造,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石油天然气的钻采和运输等,都有力地推动着钢管工业在品种、产量和质量上的发展,钢管按生产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有缝钢管分直缝钢管和螺旋缝焊管两种。
为了方便钢管之间的连接搭建,时常对钢管进行打孔处理,现有的钢管打孔装置就是一个输送机构配合钻头进行竖直打孔,这样的打孔方式过于单一,只能够实现一个方位的打孔,并不能够进行多方位的打孔,在需要进行不同方位打孔时,十分影响打孔效率,因此需要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钢管打孔方式过于单一,只能够实现一个方位的打孔,并不能够进行多方位的打孔,在需要进行不同方位打孔时,十分影响打孔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和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底部的外表面和支撑底座顶部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通槽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滑动架,所述滑动架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调节打孔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滑动架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动力机构,且动力机构的顶部通过转动块与调节打孔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且位于滑动架和连接架之间均固定连接有辅助打孔机构,且工作台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锁紧机构。
所述调节打孔机构包括卡接块、伸缩杆和第一钻头,所述卡接块的外表面和滑动架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底部与卡接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推杆的顶部与第一钻头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无杆气缸、十字滑块、横向限位板和纵向限位板,所述无杆气缸的输出端与十字滑块纵向板的背部固定连接,所述十字滑块横向板的外表面与横向限位板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十字滑块纵向板的外表面与纵向限位板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无杆气缸和纵向限位板的左右两侧均与连接架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限位板的顶部通过转动块与调节打孔机构的底部转动连接。
所述辅助打孔机构包括推架和第二钻头,且推架的顶部与第二钻头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锁紧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架和第二升降架,且第二升降架的底部与第一升降架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升降架的底部与工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工作台包括固定台、调节推杆和调节台,所述固定台的背部与调节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推杆的输出端与调节台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台的底部与支撑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台底部的外表面和支撑底座顶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制造模式钢管多方位打孔装置。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647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载高精度刀柄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三氯硅烷的充装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