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工艺协同处理沼液并回收资源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01514.7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9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媛媛;侯景宇;王建波;马芳;黄家隆;雷陈澳;赵永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冯超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艺 协同 处理 回收 资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工艺协同处理沼液并回收资源的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自然沉降池、氨吹脱罐、接触氧化反应池、絮凝池、人工湿地,自然沉降池上方连接有进水管,自然沉降池顶部设置有出水管,其另一端由氨吹脱罐顶部伸入,氨吹脱罐顶部安装有排水管和出气管,接触氧化反应池的缺氧池通过回流管与好氧池相连接,缓冲沉淀池顶部安装有沉淀出水管,另一端由絮凝池顶部伸入絮凝池;絮凝池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排液管与人工湿地连接。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对沼液中所含的有机物,氮磷等元素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使得处理后的沼液可达标排放,同时可将沼液中的部分营养元素回收,作为有机肥二次利用,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液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工艺协同处理沼液并回收资源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越来越快,沼气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沼气工程日益增多。大量的沼气工程缓解了我国天然气短缺问题,但也使得出水沼液的排放成为了新的问题。目前对沼液的处置主要为2种,一种是稀释过后直接还田,不仅耗水量大,而且沼液中污染物的长时间积累也会对农田造成污染;另一种是通过工艺处理降低沼液中污染物的含量,使其能够达标再排放。
目前,沼液处理主要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絮凝工艺等为主。传统SBR工艺普遍存在着耗能高,处理效果较差等缺点,且排出的剩余污泥也增加了需要进一步处理,增加了处理成本;传统絮凝工艺以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和助凝剂,如果直接将絮凝产物作为肥料堆田,会产生重金属及有毒物质积累现象,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故目前仍需要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是为了解决目前沼液处理工艺的效果差,能耗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工艺协同处理沼液并回收资源的装置,该装置操作简单,对沼液中所含的有机物,氮磷等元素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使得处理后的沼液可达标排放,同时可将沼液中的部分营养元素回收,作为有机肥二次利用,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一种多工艺协同处理沼液并回收资源的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自然沉降池、氨吹脱罐、接触氧化反应池、絮凝池、人工湿地,所述自然沉降池上方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自然沉降池顶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插入自然沉降池的底部,且其另一端由氨吹脱罐顶部伸入,所述氨吹脱罐顶部安装有排水管和出气管,且所述排水管一端插入氨吹脱罐底部,另一端伸入接触氧化反应池内,所述出气管另一端插入集气瓶底部,
所述接触氧化反应池通过双隔板等分为四段池室;且所述双隔板上下分别开设有缝隙使四段池室连通;所述接触氧化反应池四段池室的前段为好氧池、第三段为缓冲沉淀池,第四段为缺氧池,
所述缓冲沉淀池底面为倾斜面,且其底部开设有排泥口,所述缺氧池通过回流管与好氧池相连接,所述回流管一端与缺氧池顶部相连,另一端插入好氧池底部,所述缓冲沉淀池顶部安装有沉淀出水管,所述沉淀出水管一端插入缓冲沉淀池底部,另一端由絮凝池顶部伸入絮凝池;所述絮凝池底部有排泥口,所述絮凝池顶部有絮凝剂储存池,所述絮凝池侧壁下部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与人工湿地连接;所述人工湿地一侧连接有湿地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氨吹脱罐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端连接有气泵;所述进气管另一端连接有多根分支进气管;所述氨吹脱罐底部设置有加热板。
再进一步地,所述缺氧池和两个好氧池内均装有双排填料。
再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与缺氧池的底部装有曝气头,所述曝气头通过曝气进气管与气泵连通。
再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与缺氧池的曝气头与气泵之间的曝气进气管上均设置有气体流量计;所述氨吹脱罐与絮凝池顶部均设置搅拌器。
再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排水管、回流管和沉淀出水管上均设置有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015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五金零件用打磨装置
- 下一篇:一种AR膜透光性测试台